第三百五十章最後的聯係(1 / 3)

我心裏掛念起那對小情侶了:不知他們會不會被雨澆到,帶沒帶傘——最好是男孩帶傘,還不熟練的兩人羞澀的同打一把傘,但是因為擔憂外人的眼光,羞紅臉的兩人不好意思貼得太緊,隻好由相對高一些的男孩持傘,害羞的女孩低著頭若即若離的跟在一旁。突然間雨勢變大,為了不讓女孩淋濕,男孩主動將大半個身子漏在傘外;不忍心的女孩不再矜持,主動挽著男孩的手,溫暖的身子貼近,感受著對方的呼吸與心跳。傘下的兩個人,忘記了外麵的狂風驟雨,眼中隻有對方的音容笑貌。他們親親密密靠在一起,緩緩走在甜蜜的大街上,向著美好的未來……

“這人有毛病,咱們離他遠點……”周圍的人不知為何即使被風吹雨打也不願站在張嘴傻笑的我身邊……

涼亭後麵,公園外的寫字樓,傳來了孩子們的讀書聲,裏麵聚集著差不多十幾家以各種名義興辦的補習班。其中尤以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為主:以鋼琴、舞蹈為首的藝術類特長班,書法、英語、珠腦算等文化輔導班,跆拳道、籃球足球一類的運動培訓班。這些還算比較正常的,其中還有一些最讓我將信將疑聽起來玄之又玄的補習班,比如某某第一次聽說但感覺好像很厲害的國外專家開發的記憶力培訓班——我老家一堆望子成龍的遠房表姐一家就為家裏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外甥報名參加了這個培訓班,學費比一般的補習班要高將近一半,還經常製定許多教材和輔助工具賣給學生家長,表姐夫妻倆因此錢花了不老少。補習期間好像很有成效的樣子:孩子的記憶力似乎真有了提升,而且還在班裏閱讀了許多本名著。然而課程結束了不到一個禮拜,孩子又恢複了平時一看書就困的注意力不集中,把老師剛教完的課程原封不動又還回去的常態。一問孩子才知道,每天在補習班裏基本上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準備活動——聽播放器中類似催眠一樣的心理暗示和指示做著類似眼保健操的活動,還要盯著“教科書”首頁裏,一整張白紙中央圓珠筆尖大小的黑點看上幾分鍾,直到眼中的黑點變大。之後就是常規的讀書環節,按照年齡分配給學生不同的名著讀本,為了“鍛煉注意力”、“檢驗記憶力”,要求必須學生不得出聲,而且按照閱讀的速度,給班裏所有人進行排名,雖然其後有一個聯想記憶畫圖描述作品信息的考試也納入了排名的評分標準之中,但就像牛肉麵裏的牛肉一樣隻占極少的部分,基本動搖不了前期閱讀速度的名詞,這些和我家小外甥一樣爭強好勝的獨生子女兒童們——平時跑個步都要爭第一名,逼急了連“我第零”都冒出來了——本來就不愛看也看不懂晦澀難懂的文學名著,從小就沒人重視語文學習,拿來閱讀資料,老師計時開始後,直接翻到最後一頁,舉手報告“看完了!”按照書名隨便遍個故事梗概,即使扣分,也能名列前茅……

站在涼亭中,我第一次在外麵而不是教室內體會到了什麼才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學生時代就多愁善感的我每次都身在教室心在外,即使坐在課堂上座椅裏,多次受到班主任老師的警告,卻仍然忍不住眺望窗外煙雨世界帶來的朦朧美感,仿佛置身畫中的江南水鄉,駕一葉扁舟,行遊於湖泊之上,雨勢漸小,綿綿如風起柳絮,我獨坐船頭,脫下蓑衣笠帽,仰觀山河壯麗,俯察遊魚細石,順風漂流,即興賦詩,豈不美哉!

猛然間驚覺,耳邊廂聽得從寫字樓內小主持人培訓班內傳來熟悉的課文《詩經》中《國風·秦風·蒹葭》吟誦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本來還為有人尊重傳統文化而欣慰的我,越聽越皺眉。作為傳頌千古的經典詩篇,《蒹葭》述說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求之不得的惆悵,而小女孩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朗誦聲音,雖嘹亮悅耳,卻完全不符合詩中所描繪的場景表達的感情。不如換一首同為《秦風》的《無衣》,雖然不能強求達到金鐵皆鳴、慷慨澎湃的英雄氣概,但是小女孩字正腔圓、起伏跌宕的語氣確實更適合這一類題材。我並不是在吹毛求疵,其實作為過來人的我心裏清楚,要求這麼小的孩子理解許多成年人都未必清楚的古老詩篇的內涵,確實是強人所難——就像舊時私塾裏成天跟著先生朗誦“之乎者也”的幼童一樣,隻是在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