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劇本(1 / 2)

適合陳麟這種菜鳥導演的就是喜劇片和青春片。

陳麟開始在自己的腦海裏回想前世自己看過的華夏經典成本喜劇片,很快定格在三部電影上。

《夜市》、《瘋狂的鑽石》及《囧途》。

這三部電影都是經典的成本喜劇片,而且都做到了以博大,讓投資商大賺了一筆,當然,導演也頗受矚目。

《夜市》拍攝成本大約00萬,當然這是在徐山爭以及平嘻王自動降薪的情況下,最終取得的票房是1190萬,票房約是拍攝成本的6倍。

《瘋狂的鑽石》拍攝成本約50萬,最終取得了50萬的票房,票房是拍攝成本的67倍。

《囧途》拍攝成本約700萬,最終票房是765萬,票房是拍攝成本的5倍。

在某部電影大賣後,觀眾比較好奇的就是投資方能賺到多少錢,尤其是那些票房超過10億,0億,甚至是0億的電影,讓大家想想都覺得刺激。

最刺激大家的應該就是吳景抵押了房子投拍的《戰狼》了,總票房568億啊。大家都想知道吳景最後分了多少。

有人吳景分了0億!這是不可能的,這裏就來華夏的電影票房分賬規則和流程。

在華夏大陸上映的有國產片、合拍片以及進口片。國產片和合拍片無本質區別,進口片要另當別論。

首先,無論是以上三種片的哪一種都得拿出總票房的5%作為電影事業專項資金繳納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專資辦”)。

其次,影片的票房總額,要繳納%的特別營業稅,就是向國稅、地稅繳納各種賦稅。

剩下的1-8%=917%是“可分賬票房”,又名“淨票房”。

淨票房再按照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分配。

製片方與發行方如何分賬?

一般來,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淨票房的5至15個百分點,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

那麼,按照最大發行百分點來算,隻剩下4-15=8個百分點歸屬製片方。

也就是根據與發行方的協議,製片方能得到淨票房的8%至8%左右。

但是發行方隻要5%的情況很少,除非你的影片是被大家極為看好或者發行方急需要發行你的影片才有可能。

以上的流程還隻是最簡單的影片分賬方式。情況複雜的那就真是太複雜了。

比如,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點,一般占淨票房的至5個點。

也就是,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淨票房的4%中的至5個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淨票房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至6%。

還有,很多情況下,製片方要求發行方預付宣發費,那麼,發行方會將代理發行費提高到0個點,即要求分享淨票房的0%。

如果製片方要求發行方既要預付宣發費又要預付製作費,那麼,發行方會將代理發行費提高到5甚至0個點,要分淨票房的5%至0%。

還有種情況,如果發行方承諾保底發行、買斷發行,這時就不談什麼代理發行費了。

發行方直接支付片方保底費或買斷費,所有的淨票房全部歸屬發行方,盈虧自負,與製片方無關,剩下的就是發行方和院線、影院的事了。

製片方與投資方之間如何分賬?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一家。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常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

017年春節檔上映的周星馳《西遊伏妖》的投資方多達1家,成龍《功夫與瑜伽》的投資方也有十幾家。

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隻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麵對的製片方。

無論如何,隻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很多電影的片頭出現多家“聯合出品”、“聯合攝製”的公司,不一定每家都會被算作投資方,有的隻是製片方為了促進發行為其掛個虛名而已。

為了責權清楚,方便操作,不論投資方有多少家,發行階段的製片方必須是一家,製片方物色的發行方也必須是一家,但發行方挑選的院線可以是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