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町晶震驚的目光下,時間繼續推進。44億年前,地球迎來了古生代第三個紀元--誌留紀。降臨者們通過神秘的手段引發了強烈的地殼運動,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麵貌巨變,大陸麵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誌著地殼曆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在誌留紀時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都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了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內部的構造變得比較複雜,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嘴貝目得到了發展;軟體動物中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在晚誌留世海洋中廣泛分布;珊瑚綱進一步繁盛;棘皮動物中海林檎類大減,海百合類在誌留紀大量出現。脊椎動物中,無頜類進一步發展,有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出現,這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魚類開始征服水域,直殼鸚鵡螺出現了新的競爭者--廣翅鱟。
陸地上,蕨類植物開始出現,一些海洋生物開始向陸上發展,如布龍度蠍子。
4億-5億年前,是為泥盆紀。這一時期是地球生物界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由海洋向陸地大規模進軍是這一時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首先,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各種魚類空前繁盛,有頜類、甲胄魚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硬骨魚開始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鄧氏魚,最大個體身體長約8米、重量可達噸,可輕易捕食鯊魚。因此,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在泥盆紀晚期,由魚類進化而來的兩棲類登上陸地,標誌著脊椎動物開始了脫離水體並最終征服陸地的演化曆程。其次,陸生植物裸蕨在陸地上完全站穩了腳根,並且,它們的三支後代石鬆類、楔葉類和真蕨類開始大發展,到泥盆晚期,出現了許多這類植物構成的成片森林,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綠裝。植物的成功登陸,使荒漠的大陸變成綠洲,標誌著植物的發展在泥盆紀進入了新的階段。另外,泥盆紀中晚期的陸地上還出現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疊紀晚期它們才成為陸地植物的主角。
為了促使地球生物盡快向陸地發展,降臨者在泥盆紀晚期再次出手幹預,主導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或稱為晚泥盆紀大滅絕。在這一事件中,8%海洋物種遭到滅絕。
自泥盆紀後,降臨者開始將目光放到了陸上,5億-9億年前石炭紀正式登場。石炭紀早期陸地麵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蕨類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大規模的森林釋放出大量氧氣,導致當時的氧氣含量超過了45%。這一現象導致了陸上的個體都向著巨型化發展,體長三米的馬陸,翅展兩米的蜻蜓在蕨類森林中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