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十二月中旬。
大燕收到夏國傳來的戰書。
戰書內容是要端佑帝親筆寫下罪己書,澄清當年永安王府的真相,若不然,就會帶兵攻入大燕。
這道戰書送過來的時候。
不僅朝中官員嚇了一跳,便是那些百姓也無一不驚訝的……夏、燕兩國交好已有百年餘,當年大夏為顯兩國親近,與別國不同,更是把最寵愛的公主送了過來,成為大燕的永安王妃。
而他們大燕,即便在永安王夫婦做出那樣的事後,也沒有怪罪到夏國的頭上。
可現在……
突然傳來這麼一則消息。
要端佑帝寫下罪己書,不然就會帶兵攻入大燕。
除去該有的恐懼之外,還有讓人疑惑不解的,什麼罪己書?永安王府的什麼真相?當初不是都查清楚了嗎?永安王勾結重臣,犯謀逆之罪,如今的指揮使,當初永安王的女婿陸千戶大人,更是親自在永安王府找出勾結的罪證,以及一件繡了一半的龍袍。
難不成這其中還有什麼隱情?
不管有沒有隱情,反正京城裏的大街巷,就這封戰書的內容,展開了嚴峻的討論。
起初大家都是討伐夏國,道夏國不是。
你家的公主嫁到咱們大燕,不僅沒有做好表率,反而還和自己的夫君一起謀逆!
應該嗎?
不應該!
咱們的子不僅沒有把他們的罪過栽到你們夏國的頭上,你們現在反而還蹬鼻子上臉,要來討伐咱們的不是?簡直是罪大惡極,罪不可恕!
但很快,就有不同的聲音湮沒了這些言論。
第一個聲音是“永安王夫婦向來恪守本分,就連其世子顧辭也從來不參政,這麼多年,他們最多便是與一些學子交往,所以從來不參政的永安王一家為什麼突然要謀逆?如果要謀逆,早些入仕不是更好?”
第二個聲音是“當初端佑帝下旨查證到處罰的時間,太短,以往便是有再大的罪孽,也會通過三司會審,幾經審查確認無誤才會處置,可為什麼那次,隻是一些信件,一件沒有成型的龍袍,就連審都不審,直接下旨了事?”
……
這些聲音多了。
那些原本叫嚷著夏國有罪,永安王府有罪的人,也漸漸地開始動搖了。
後來又不知從哪裏湧入了一批學子的言論,紛紛呼道:“當年我曾受永安王指點,永安王風光霽月,是世上不可多得的風雅之人,這樣的人去謀逆,便是打死我們也不信。”
亦有坊間的言論:
“永安王妃每年都會布衣施粥,如今城中有名的善行齋便是永安王妃所創,當年河東大水,河北大旱,那麼多難民逃到京中,若不是永安王妃出手援助,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這樣菩薩心腸的人怎麼可能會和自己的夫君謀逆?!”
這些言論起初很低,仿佛是在害怕什麼,但後來,得人越來越多,就連聲音也越來越響亮。
不細想的時候,倒是也沒覺得什麼。
可當你真正沉下心細想的時候,便會發覺當初這樁案件的確有太多的存疑,端佑帝向來疼愛自己這個胞弟,那回卻連審都不審,直接蓋棺定罪,而後,更是不許任何人提起。
但凡有維護永安王府者,一概以同黨論處。
所以當年縱然有覺得這事另有隱情的也不敢,朝堂如此,坊間更是如此。
當初看著沒覺得什麼。
如今看看,卻能夠發現,在這件事情上,一向英明的端佑帝顯得有些太過著急了,仿佛急迫的想要解決永安王府。
可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