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個“無日不卜,無日不祭”的民族,商人的祭祀場麵殘忍而血腥:無論動物還是戰俘奴隸、無論自由民還是士人、甚至連高等級貴族、都會成為向諸神和祖先奉獻的犧牲。
為了平息上的怒火,繼任者太丁不斷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奉獻的犧牲首先是對武乙進行諂媚和積極參加褻瀆儀式的人,然後是被動參加的人。
當上依舊不依不饒的時候,太丁就把旁觀的侍從和士兵都殺死獻祭了;以至於後來有人,見過武乙舉行荒唐儀式的人就隻剩下太丁一個人了。
王朝秩序逐漸恢複了正常,人們便認為自己的罪孽已經贖盡,上的怒火已經熄滅了。但是,恐慌一旦曾經蔓延過,就會很容易複發;因此,王朝之後再發生大的災禍時,恐慌就會再次爆發。
商王朝的實力逐漸萎縮時,周國卻在加緊擴張自己的勢力。
公亶父有三個著名的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曆。公亶父把滅商的意圖深深埋藏在心裏;因為他知道,自己隻要把這個機密泄露給任何一個人,周國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他內心痛恨商人,表麵上卻做著相反的事:他不遺餘力地阿諛奉承大商子。大臣們對他的諂媚行為疑惑不解,甚至懷疑他的執政能力,大臣們的表現令他十分苦惱,也令他十分欣慰。
公亶父感到命不久矣,但是仍為太子的人選糾結不已——他要選一個能夠理解和貫徹他的戰略意圖的兒子為繼承人。
他單獨考察了每一個兒子,詢問他們對時局的看法,長子、次子的回答都不令他滿意。當他對季曆提出問題時,季曆隻是了很簡單的一句話:“周之弱因商之強,商不滅則周必亡。”然後公亶父就滿眼熱淚地擁抱他,繼而宣布立季曆為太子。
公亶父不敢浪費一點時間,不敢錯過一絲時機;他在有生之年作出的最後一個重大決策就是命令太伯、虞仲率領一支軍隊從芮國(今三門峽附近)北渡黃河,驅逐了山西平陸一帶的戎狄,占領了那個地區。
隨後,公亶父便將一部分周人和同盟者遷到平陸去,建立了古虞國。太伯和虞仲就是虞國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君主。
司馬遷以《左傳》為依據,將太伯、虞仲當做吳國的建立者。但是,即便是《左傳》對兩人行為的記載也是前後矛盾的(一是建立虞國,二是建立吳國)。本書采用楊寬先生的觀點,將兄弟倆認定為虞國的建立者,其中原因在後麵另述。
建立虞國的意義在於周師向北可以開拓山西的土地,向東可以直達王朝京畿;如果商軍西征或戎狄南下,周人又能夠以虞國為堡壘阻擊敵軍。芮國(今三門峽附近)是周的盟國,虞、芮兩國夾黃河而峙,封鎖了商朝王師西進的道路。
鑒於下大亂、戎狄皆叛,武乙需要西周的支持,他便默許了周國的擴張行為,同時順水推舟,又命令周人北伐鬼方。
鬼方姓隗姓,是春秋赤狄的前身,盤踞在山西大部地區。鬼方早在五帝時期就已存在。自商朝建立後,鬼方就成為商人揮之不去的噩夢。當年商王武丁舉全國之力、耗費了三年時間才征服這個巨大的部落集團。但是當王朝衰弱時,鬼方又成為第一個叛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