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鄭、陳聯姻(1 / 1)

鄭、宋和解也為陳、鄭關係正常化創造了積極條件。

前麵過,陳桓公拒絕和鄭國結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陳國比較畏懼宋國,不想卷入鄭、宋之間的爭鬥(雖然陳與宋也沒有同盟關係)。後來周公又在陳桓公麵前講了一些足以動搖他意誌(如果他還要意誌的話)的語言,當時陳桓公感覺都要塌下來了,他不停地問周公:自己應當怎麼辦,究竟還需要嫁出去多少公主才能化解國家的災難。

周公安慰他:“您的擔心實在沒有必要,鄭伯也不打算與陳國為敵。兩國現在雖然進退維穀,但是我將為兩位化解這個難題。您回去等消息好了。”

陳桓公:“有了您的話,寡人就不怕了。但陳國終歸是受害者,鄭伯不率先做出姿態,寡人也沒有辦法。”

周公笑著,他會令陳桓公滿意的。

送走陳桓公後,周公馬上給鄭莊公寫了一封信,陳桓公有意與鄭國消除敵對狀態,建立友好關係;但是由於陳國去年被鄭國蹂躪得很慘,陳桓公不肯像一個戰敗者那樣主動向鄭國示好——無論公室、國人還他自己都不允許他幹出那種有損國體的事情來。

有鑒於此,鄭莊公主動向陳國伸出橄欖枝。他:“寡人可不能像陳侯似的,想要得到盟友還要裝出一副‘你來求我啊’的樣子。否則鄭國早就被滅掉了。”

鄭莊公送給陳國人一份大禮:把在去年戰事中俘獲的人口和鹵貨物還給陳國,又附送了貴重的禮物。

陳國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兩國的建交之路便暢通無阻了。陳國人對新鄭進行了回訪,兩國經簡單的磋商後便互派使者與對方的君主簽署盟約。

陳國使者是陳桓公的弟弟陳佗(字五父),陳佗心中一直有個秘密,這使得他在與鄭莊公進行歃血的儀式中表現得心不在焉,好像他不是一件重要的使命的執行者,而是個百無聊賴的旁觀者;他甚至連盟書上陳侯的名字都念錯了。

鄭大夫泄伯在儀式結束後對同僚:“五父一定不會免於禍患。還有什麼事情比歃血結盟更重要呢?如果有,肯定是不正當的事;既然不正當,就會遭到懲罰。他也沒有忠實履行陳侯的命令,沒有將我國君主放在眼裏,因此他的行為也不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

鄭國使者是大夫良佐,他在陳國時觀察到陳國太子表情木訥、行為拘謹,毫無儲君的威嚴。他又看到隨便某個大夫都可以跟太子毫無顧忌地開玩笑,而太子也隻是和大家一起開懷大笑,好像被嘲弄的不是他而是別人似的。

良佐回國複命時:“太子位卑,大臣不敬;陳國將來一定會發生禍亂。”

瀉伯:“如此我就知道五父招禍的原因了。”

結果就在十年之內,泄伯和良佐的預言全部應驗了。

陳桓公幾年前在京師結識了充當人質鄭太子忽。兩國建交後不久,陳桓公到成周去處理政務,太子忽受父親的委托去拜訪他。陳桓公在與太子忽交往過程中越來越喜歡這個博學謙遜的年輕人。他探聽到太子忽還沒有迎娶正妻,於是就給鄭伯寫信,請求把自己的愛女嫁給太子。

陳氏自古出美人(楚文王王後桃花夫人隻是其中有記載的一位,沒有記載的美人多了去了),鄭伯從來都不反對這種占便宜的美事——如果條件成熟,他也想從陳國娶位公主。雙方很快就把婚約定下來了。這樣一來,太子忽與周桓王就成了連襟。

第二年的夏四月,太子忽親自率隊到陳國去迎娶陳國公主,陳國送行的是大夫陳箴子。太子忽對眼前這位角色公主一見穿心,他對她的情欲竟然熾烈到這種程度,以至於他沒有等到回國進行告廟儀式、就在回途中與公主發生了關係。

太子忽的行為已經嚴重違背周禮,但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他公然欺騙祖先:太子忽在告廟時跪在祖先的神主前,他“將”和陳媯結為夫婦。。

陳箴子:“如果按照周禮,他們就不能稱為夫婦。太子欺誣祖先,恐怕要絕後了。”

不幸的是,陳箴子的預言後來也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