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鄭魯易地,齊侯害紀(1 / 2)

當年成周建成後不久,周成王曾有將都城東遷到成周的意思;但是由於周、召分治,遷都計劃就被擱置了。

後來成王特地把許田(今河南許昌南)賜給周公,周公就在許田建了一座別宮。如此一來,他就可以便捷地往來於成周和許之間,處理中原和東方的事務。周公去世後,許田除了作為魯國的一塊飛地外,已經沒有其他意義了。

西周王室一直進行祭祀泰山的禮儀。泰山腳下有一塊土地叫祊田,祊田建有子行宮,是周王祭祀泰山前沐浴齋戒的地方。

祊田本來一直歸王室直轄,但是周宣王把該地賜給了王子友。西周東遷後,周子再也沒祭祀過泰山(而且看起來以後也不會了)。因此祊田除了算作鄭國的一塊飛地之外,也沒有其他意義了。

由於祊田緊鄰魯國,而許田與鄭國接壤,雙方對飛地的管理都十分不便,鄭莊公於是提出與魯國交換土地。

魯國大夫們意見不一,保守派代表臧哀伯(臧僖伯的兒子)認為,下土地皆歸子所有,諸侯不過是代表子暫時管理封地罷了;諸侯擅自處分土地,就是僭越王權、把自己當成土地的所有者了;他國如何做事與魯無關,但是魯國決不能開啟這個先例。

現實派代表公子翬,無論魯人、鄭人都是子臣民,土地在臣民手中,依然屬於子;許田在曆史上曾多次發生戰事,國家不能盡取地利,保衛土地又耗費巨大,如此還不如把許田還給王室;所以交換土地並不違反周禮,而且有利於地區穩定,國家無事,子也會感到欣慰。

魯隱公認為鄭國人的提議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於是他采納了公子翬的意見。公子翬又,許田比祊田麵積要大,而且建有周公的別廟,國人每年都要在此祭祀周公;換地之前應當先解決上述問題。

這些問題也正是魯隱公擔心的,他向鄭人表達了魯人的擔憂,並希望就上述事宜進行磋商。鄭莊公真誠地希望對方不要為此煩惱。他,許田的價值確實比祊田價值大,鄭人會對魯人做出補償;關於周公廟,魯人可以把它遷走;如果將它保留下來,那將是鄭人的榮幸,鄭人會代替魯人延續對周公的祭祀。

魯國人於是才打消了顧慮。魯隱公八年(B715)三月,鄭國把祊田的地圖和戶籍冊交給魯國,並承諾再交給對方一塊稀世寶璧。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魯國人卻一直沒有履行義務,這筆交易直到四年後才算徹底完成。

齊僖公曾於去年成功調停了鄭、宋關係,他今年想要再把衛國拉進同盟圈,不但要使鄭、衛關係正常化,還要使諸侯們成為利益共同體。

會議日期已經確定,但在宋殤公請求在開會前先與衛宣公見麵,衛宣公收了宋國人的好處便欣然應允。但是這次私下裏的會麵卻引起了鄭莊公的猜忌和不滿,他認為兩人背著鄭人策劃些對鄭國不利的陰謀。

盟會在瓦屋(今河南溫縣西北)舉行。當列國君主們坐在一起時,衛宣公首先向鄭莊公和齊僖公解釋,他和宋公提前會麵討論的是如何對“東門之役”給鄭國造成的損害進行補償的問題。宋殤公則在一旁不住地點頭,他補充這個主意是他首先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