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滅紀的陰謀曝光後,周桓王便以“不臣、專伐”的罪名剝奪了他的左卿士職位,同時命令他到京師交卸職務。
鄭莊公感到極其惱火。他對王室使者:“官節、印鑒和檔案都在王宮的卿士寮裏,誰愛拿就拿走好了!至於寡人、再也不會到京師那個倒黴地方去了。現在諸侯們有事也不向卿士寮上報了——上報有什麼用呢,王室又解決不了!卿士寮成了個養閑人的地方,官員們終日無所事事,隻能靠寫下流詩打發時間。誰願意竊取卿士的虛名就給他吧!寡人反正是幹膩了。最後祝虢公林父的色情調越唱越好。”
周桓王不禁大怒,“看來不給這個老家夥點教訓,他是不會馴服了!”
桓王立即向魯、陳、蔡、衛發出征討鄭國的命令,但是各國對討伐命令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抵製情緒。
其中魯國表現得最為明顯,魯軍一直磨磨蹭蹭地、做著隨時可能出發的樣子;但是直到戰事結束,魯桓公才慢吞吞地將軍隊挪出國境。
陳國則是因為發生了動亂。原來在陳桓公病重期間,桓公的弟弟陳佗(即五父)殺死了太子免。陳桓公聽到這個噩耗一下子就發了瘋,然後便又哭又鬧跑出宮城,再找不見了。十六後,他的屍體在郊外被發現。陳國人不知道他確切的死亡之日,幹脆發布了兩份訃告,使陳桓公死了兩次。陳佗雖然篡奪了君位,但是國家政局依然不穩,每都有很多人死於權力鬥爭,陳軍士卒各懷心事,士氣低落。
魯桓公五年秋(B707),周桓王親率周、陳、蔡、衛四國大軍,直撲鄭國。四國各出一軍,桓王將中軍;蔡、衛兩軍為右軍,由虢公林父指揮;陳軍為左軍,由周公黑肩率領。
周桓王本以為,他隻要率大軍壓境,鄭莊公就得痛哭流涕地匍匐在他麵前,向他請求寬恕;而自己就可以寬宏仁慈地撫摸著他的頭“啊,叔父!不要自責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穀寬恕你!回到你的國家去吧!”周桓王想著想著就笑出聲來。
但是鄭莊公確認為,周桓王的愚蠢舉動不過是在幫助鄭國成就霸業而已。
各國軍隊從不同地點侵入鄭國邊境,最後在長葛一帶集結;鄭莊公決定就在長葛與敵軍進行決戰。
在鄭國人舉行的戰前會議上,公子突:“敵我兵力對比為四比三,我軍兵力明顯不足。我認為應當把軍隊分成三部分,左軍用來對抗衛、蔡;右軍對抗陳軍;中軍對抗王師。
“陳國政局混亂,士卒沒有鬥誌,如果搶先對陳軍發動攻擊,他們會快就會潰敗。聯軍左翼一旦戰敗,王卒為了照顧友軍也一定會發生混亂。衛、蔡這時必然不能單獨支撐。聯軍兩翼戰敗後,我軍從正麵和左、右同時進攻王中軍,一定可以戰勝敵人。”
這個方案就被通過了。鄭人也把軍隊分為三部分,中軍由鄭莊公率領,原繁、高渠彌為副帥;左軍由祭足率領;右軍由太子忽率領。
開戰之時是一個陰雲密布的清晨。鄭莊公把軍隊集合起來,然後對發表了簡短的演:“寡人的祖父為了救周林的曾祖父(周幽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寡人的父親為了使周林的祖父(周平王)不至於變成第二個周幽王,將他從鎬京一直護送到成周。如果先君當初沒有那麼做,周林搞不好還在河西給野蠻人養馬咧!現在,那個人被佞臣迷惑、對鄭人恩將仇報,所以軍士們不要把他當成下的王、不要把他的中軍當成王師,隻要把對方當成普通的敵人就可以了。
“東周人在六十幾年間幾乎沒有打過仗,士卒們經曆過的最大場麵就是拿著木劍在操練場上互相砍來砍去;而你們的祖輩、父輩及自己則一直沐浴在戰火的光輝下。衛軍長期以來都是鄭軍的手下敗將,陳國與鄭國結為姻親,國內又亂,士卒左顧右盼,沒有鬥誌;蔡國與鄭國沒有仇恨,隻是被逼無奈才來充當幫凶的;魯軍甚至抗命未出師!敵軍雖眾,軍心不齊;而我們卻萬眾一心。正義和一切有利條件都在我們這邊,所以寡人要求你們拿出勇氣、聽從將領的指揮、跟隨寡人去抗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