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人本來準備了三口棺材,現在不得不把其中一口更換為囚車來押送管夷吾。魯莊公和大夫們登上城樓,目送車隊遠去。囚車行進的速度非常快,不一會就把拉棺材的車遠遠甩到後麵,就好像趕車人生怕管夷吾死得太慢似的。
臧文仲完成使命返回魯國,他乘坐的車輛剛好與囚車交錯而過。臧文仲以最快的速度趕回曲阜。他進城後立即去見魯莊公:“有鮑叔牙在、管夷吾就不會被殺。管夷吾的才幹遠遠超過齊魯兩國的任何一位大夫。他一旦被齊侯重用,齊國將迅速強大。齊強則魯弱,屆時齊國將成為魯國的災難!所以魯國如果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殺死他!”
魯莊公立即派出兩乘戰車前去追趕。追趕者盡管盡了最大努力,還是隻能眼睜睜看著囚車駛出國界,進入齊師大營。
齊國人把管夷吾押解回都城,齊桓公口齒不清(因為他舌頭上的傷還沒有痊愈)地下令將他五馬分屍。
鮑叔牙阻止齊桓公說:“先君襄公在位時幾乎所有的公子都逃走了,但公子糾卻留在他身邊。公子糾這些年能夠留在公室並且得到重用,完全是因為夷吾的存在。夷吾的才幹您是清楚的;魯侯現在也知道了,所以才派出輕兵追殺夷吾。如果您處死他,則為魯國人除掉一個禍害,也為齊國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如果您能夠重用他,則齊國將成為天下雄主。
“臣聽說當年武王克商舉行祭祀時,太公持小白旗進入太廟。此後小白旗即為諸侯長的象征,先君為您起名‘小白’,正是寄托了齊國複興的巨大希望;而夷吾正是上天派來輔佐您成就霸業的。”
齊桓公並不懷疑管夷吾的能力,他決定給囚徒一個為自己辯護的機會,如果他能夠說服自己,就免除他的罪行,並對他委以重任。
齊桓公把管夷吾召來,問他臨死前還有什麼可說的。管夷吾說:“臣要死早就死在魯國就,絕不會等到今天。臣聽說太公在追殺飛廉時被他刺傷,飛廉死後太公取得了刺傷自己的寶劍。太公如獲至寶,佩戴它平定東夷之亂,搶占營丘並建立齊國。劍的利害完全取決在誰的手裏,臣就是這把劍;公子糾在世時用臣殺傷了君侯,現在糾已經去世,這把劍就可以為君侯所用,您(又不傻)有什麼理由要毀棄這樣一件寶物呢?”
齊桓公又問他為什麼不追隨公子糾而死,管夷吾說:“臣為國家大節而死,不為一人而死。臣和(鮑叔)牙有個約定,我們分別輔佐不同的公子。以後無論哪位公子成事,一個人就要保證另一個人不死,並把他推薦給君主。”
齊桓公白了鮑叔牙一眼說道:“寡人要是先死了,你也要去輔佐糾嗎?”
鮑叔則稽首道:“恭賀君侯得到良臣夷吾。”
齊桓公自言自語道:“寡人已經死過好多次了,還計較這些幹什麼呢?”
這時齊桓公已經打消了處死管夷吾的念頭,但是他要考察對方的治國方略,從而判斷是否真可以對他委以重任。
管夷吾提出,民為國之本,治國的本質就在於治民;治民的基礎在於務農,“倉廩足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獲得保暖之後就要進行對國民進行教化,國家有四維即“禮義廉恥”,一維斷則國傾,二維斷則國危,三維斷則國覆,四維斷則國滅。人民懂得四維的意義了,就便於治理了。對於國民要在保證秩序前提下給予充分的自由;國民為上天所生,統治者要懂得什麼叫“順民者昌,逆民者亡”,如果統治者逆民意、奪民利,便是動搖國家根本,肯定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