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晉國開拓史 六(1 / 2)

魯閔公元年{bc661},晉國開始對周邊的敵對國家進行各個擊破。這些國家分別是耿{今河津東南,汾水南岸}、霍{今霍縣西,汾水西岸}、魏{今芮城附近}。

晉國人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對外用兵,是因為魏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原來魏伯的弟弟奚仲一直對兄長的君位垂涎三尺。奚仲用他的道貌岸然和虛情假意籠絡了一大批黨羽,當他具備了與太子分庭抗禮的實力之後就蠢蠢欲動,準備以武力奪取君位。

魏伯如今年事已高,他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想要在死前除掉那個不安分的兄弟。但是陰謀敗露了,奚仲先發製人,把哥哥和太子從宮裏趕出去。魏伯借道虞國想要到虢國去,但是虞公與那個ang君主存在著很深的私人恩怨,結果又把他送回魏國去了。太子因為沒有與父親同行而逃過一劫。

奚仲害怕太子進行反撲,便將魏伯當做人質囚禁起來。但是太子已經不在乎父親的安危死活了,他糾集一支龐大的武裝對叔叔開戰。雙方勢均力敵,僵持不下,魏國由此陷入曠日持久的內亂之中。

大夫們勸晉獻公趁亂伐魏,但是獻公說:“魏國大、道路難行且近於虢,如果伐魏,虢師必然參戰,我國沒有取勝的把握。不如伐耿、霍,兩國地偏國小,如果魏國不能出師救援,可以一舉滅亡兩國,兩國滅亡後,魏國不能獨存。”

這個想法瘋狂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大夫們卻表現得十分亢奮——晉國從來都是個崇尚武力和冒險精神的國家。尚武精神是由晉國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決定的;晉人習慣於用高風險來博取高利益,這並非由於晉人的貪婪,而是長期生活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習慣。由於大夫們的一致讚同下,滅亡兩國的計劃很快就製定出來了。

秋九月,晉獻公在太廟舉行授兵儀式。他決定親率上軍出征,並將下軍最高指揮權交給申生。授兵儀式結束後,眾大夫沒有離開,而是聚在太廟外麵議論紛紛。

士蒍說:“太子是主君的輔佐,他應當恭敬地侍奉主君以等待繼位,而不是率軍作戰。現在主君將曲沃封給他,又命他帶領下軍,這是把他當做一個卿來對待了!我應當勸諫君主改變主意。”

此時獻公已經在回宮的路上了,士蒍迅速追上他說道:“太子是您的副手,現在讓他去統領下軍,這恐怕不太合適吧?”

獻公說:“下軍是上軍的輔佐,太子的是寡人的儲君;寡人領上軍,太子領下軍,有什麼不合適的?”

士蒍說:“下軍怎麼可能是上軍的輔佐?上、下兩軍本來就是平等的,怎麼會存在誰輔助誰的問題呢?各軍就像一個人的四肢手足,各分上下左右,相互協調運作以輔佐心髒和眼睛。雙手輪換舉物才不會勞累;雙jiao jiao替落地才能前行。現在您讓雙手指揮雙腳或者雙腳指揮雙手;把一隻手腳截下來以加長另一隻,這樣如何作戰?

“古時國家建立兩軍,雙方協同作戰,哪軍出現情況就由另一軍援助:奇或為正,正或為奇;不分主次,不分高低,所以戰法得當就很少失敗。而現在您讓下軍輔佐上軍,就等於把下軍降低到晉戎騎兵的輔助地位;這就向敵人展示晉軍的薄弱之處,一旦敵軍趁虛而入,下軍戰敗而上軍不救,上軍可以獨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