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死亡不但終結了齊國在連盟中的領導地位,而且使華夏連盟迅速分崩離析。
鄭國馬上脫離了聯盟,這一點誰也不會感到驚訝。鄭文公似乎早有預謀,他在齊孝公即位前就跑到郢都朝見舊主去了。
楚成王因他的到來樂昏了頭,為此特地賜給他一大車珍貴的青銅。後來有人提醒成王說,鄭人可能會用這些原料鑄造兵器,成王就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了。他後來叮囑鄭文公說,自己送給鄭國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不要將用到戰爭方麵。鄭文公回去後就用這些青銅鑄了三口象征著和平友好的鍾。
齊孝公即位當年,邢、衛兩國爆發了第一場大戰。邢、衛本是同病相憐的兄弟,又都是依靠齊國的拯救才得以複國;但是就在齊桓公去世的周年之時,兩國卻開啟了你死我活的七年戰爭,並最終以邢國滅亡而告終。
衛文公是宣薑的兒子、齊桓公的外甥。齊桓公對衛國的再造之恩使得衛文公唯齊桓公馬首是瞻,齊桓公對衛文公的信任也高於對宋襄公的(宋襄公是齊桓公的外孫、衛文公的外甥)。齊桓公隻是考慮到衛國實力太弱,才把太子昭托付給宋襄公。
公子開方本來是衛懿公的太子。衛懿公戰敗身亡後,衛國大夫考慮到國人對衛懿公一家的厭惡和開方的人品,因此廢黜了開方的儲君之位,改立昭伯的兒子為君。
開方自知在衛國失去立足之地,所以跑到齊國來。開方因為被剝奪了繼承權而仇視衛國,又因為仇視衛國而仇視起公子無虧和公子元(兩人的母親都是衛國人);所以就站到了公子潘一邊。公子潘後來在邢國娶妻,與邢伯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所以在齊桓公去世前,齊國公子們就分成了衛國幫和邢國幫。
而衛國和邢國的外交方針也大相徑庭。
衛文公是個“華夏沙文主義”的極力鼓吹者和忠實實踐者,也是個性情剛烈的人。他痛恨一切披發左衽的民族,誓將戎狄全部鏟除。在他執政的二十五年裏,衛人隻要找到機會就對狄人開戰;衛人從他身上甚至可以看到先祖季曆的影子。
邢伯對齊桓公的忠誠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同時還是個深諳權變之術的現實主義者,況且東方的夷狄已經被華夏人同化得很嚴重了(很多狄主都喜歡操著齊國口音,用華夏的禮儀接待邢國人);邢伯於是采取了與夷狄和睦共處的策略,甚至通過他們來結交野蠻的北方部落。
如此一來,衛國人便指責邢國人數典忘祖、認賊為親;而邢國人則嘲笑衛國人不自量力、外強中幹。
齊桓公在世時,兩國也隻是打打口水仗;但是他去世後,一切矛盾便都爆發出來了。
齊孝公即位及他對四公子的追殺極大地損害了邢國的利益。齊師敗於狄師後,齊孝公暫時消停下來,不再對敵人采取暴力手段了。不過他卻警告邢國不要與四公子和狄人攪在一起,否則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