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鐵血趙盾、夏日之陽 一(1 / 2)

在國家被強悍的秦軍橫掃之後,晉人感到非常憋屈。但是比屈辱更嚴重的是晉人擔心諸侯對晉國的表現發生誤判,以為晉國從此被秦國降服(畢竟晉軍沒敢正麵迎戰,這在晉國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人們的憂慮不無道理,盟國使節們前來慰問時麵上顯示著虛偽的表情,話中透露著偽善的關切。魯人的表現尤甚——魯文公隻派來一個地位很低的中大夫。當晉人責備魯人時,魯人回答說:“因為上國大夫陽子曾與寡君歃血,所以小國不敢派比陽子職位高的大夫出使大國。”

晉人不禁開始反思對魯國的外交政策,趙衰說:“先君以道義稱霸天下,您卻以非禮破壞道義;君侯無禮在先,因此給了魯人口實。天下人都稱:‘周禮盡從魯出。’想得到魯國,首先要遵從周禮。所以,請君侯糾正去年犯下的錯誤,以君主之禮對對魯侯。”

魯文公三年,晉人到魯國去請求修改盟約。魯文公再次來到晉國,晉襄公親自出席了會盟儀式,這樣才使兩國關係得以修複。

魯文公四年春,晉人又釋放了衛國人質孔達,以改善同衛國的僵化關係。

孔達在衛國是位被廣為稱頌的英雄人物。“英雄”即便在敵國充當人質,也受到了對方的尊敬和厚待,因此孔達在晉國的生活還是十分愜意的。

在晉國的那段時間裏,孔達結交了趙衰、胥臣等天下名士。他對他們充滿了敬佩,因而逐漸改變了對晉國的仇視態度(實際上,“改造人質思想”是強勢國家的一項基本策略)。孔達回國後便成為發展兩國關係的紐帶,在他的斡旋下,衛成公於夏天朝見了晉襄公。衛成公在晉國還見到了前去納貢和聽政的曹共公。

晉國通過一係列外交手段穩定住了霸主地位,然後出師報複秦國。秋,晉襄公禦駕西征,晉軍西渡黃河,包圍了邧城和新城(原屬梁國)。秦人當時正在為征討西戎十三路諸侯做準備,不想被晉人的入侵行動打亂戰略部署,所以沒有迎擊。晉軍在兩座城外耀武揚威一番後就撤軍了。

魯文公五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先後去世。一年之間失去四位卿士,這種情況在他國是不可想象的災難;但是晉國還有七個卿,足可以使國家機器保持正常運轉。而晉襄公不打算實行十卿製了,因此就在下一年春天、在夷地舉行的大藪禮中取消了兩個新軍的編製,從而恢複了三軍六卿製。

在大蒐禮上,郤溱由於年齡原因辭去卿位,一些老大夫也相繼退出政壇。這樣一來,文公時代老一輩政治家便徹底退出曆史舞台(狐偃、狐毛也已離世)。晉國政壇進行大洗牌,權力被重新分配,這便引起了各大家族的激烈爭奪。

當時晉襄公擬定六卿的名單是:士縠(士會之父)、梁益耳、箕鄭、先都、郤缺、欒盾。其中士縠和梁益耳被定為新一屆的中軍將、左。但是先且居的兒子先克卻私下裏勸晉襄公說:“狐氏、趙氏有大功與晉國,如果忘記他們的功勳,恐怕就無法勸善了;況且狐射姑、趙盾又是年輕俊才,足可以擔當起國家重任,不如把中軍的卿位授予這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