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滅庸之後,成嘉由於健康原因辭去令尹。他的繼任者是在庸之戰中取得的的傑出功勳的鬥般(子揚);之後鬥椒升任大司馬,蒍賈任工正。於是楚國政壇便出現了兩個不甘居人下的野心家輔佐一個正人君子的格局。
鬥椒和鬥般在庸之戰時發生過嚴重的衝突,這使得兩人本來就很冷淡的關係更加僵化;蒍賈作為楚莊王的老師,他有著顯赫的家世和卓越的功勳,又自詡為楚國最有智慧的人,從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
這種很不穩定的局麵注定要很快被打破。
鬥椒字伯棼,又字伯賁、子越,他是前大司馬子良的兒子、前令尹子文的侄子。據鬥椒出生後,子文前去給弟弟道喜。但是子文隻看了一眼嬰兒就快步退出,他神色凝重地對子良:“這個孩子長著熊虎一般的身軀,發出豺狼一般的哭聲,簡直就是禽獸!你還是殺了他吧!否則若敖氏將會毀在這個饒手中!”
子良正樂不可支,迎麵卻被潑了一盆冷水;他心中十分惱火,張口便與子文爭吵起來。從此往後,子良始終對子文耿耿於懷,兩饒不和直接導致了後代的仇視。
楚國在城濮戰敗後,蒍賈的預言在子文的腦海中日夜縈繞揮之不去,子文因此一病不起。子文在彌留之際聚起族人,拉住鬥般的手出他最後的遺言:“如果鬥椒當政,你們必須立刻離開楚國。子良不聽我的勸告,沒有殺死鬥椒。現在這個人已經顯露出豺狼本性,你們不遷,恐怕要跟著他一起滅亡……”
他繼而放聲痛哭道:“鬼神尚且求食!若敖氏的鬼,以後恐怕要忍饑挨餓了!”
鬥椒每每想起子文企圖迫害自己的那些黑曆史,就對子文氏恨得咬牙切齒。而庸之戰的結果又加劇了他對鬥般的痛恨。
前麵過,庸之戰時鬥椒率左軍兜了個很大的圈子才到達庸國北郊。左軍將士行軍不可謂不艱苦,沿途經曆的戰鬥不可謂不慘烈,立下的功勞不可謂不巨大;左軍隻是由於客觀原因才沒有趕上對庸國的總攻。但是左軍所有的付出都趕不上鬥般對庸國的一戰——楚莊王把鬥般捧上了,卻隻給了鬥椒一個安慰獎。
由於鬥椒對堂兄的憎恨出於病態的心理,所以他也病態地認為鬥般同樣憎恨自己,企圖除掉自己;他見堂兄登上人臣的最高位,就再也無法容忍鬥般活在世上。鬥椒於是找到他的“同黨”蒍賈,準備與他聯手除掉鬥般。
鬥椒與蒍賈的友誼始於楚穆王八年、兩人率軍進攻鄭國之時。當時鬥椒下令強攻新鄭,結果損兵折將卻毫無成效;後來要不是蒍賈設計擊敗了鄭軍,使鄭國人出城受降,鬥椒恐怕就要自裁謝罪了。
從此以後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兩人一起喝酒、一同出征,鬥椒在前衝鋒陷陣,蒍賈在後設計害(敵)人。
鬥椒在一次酒宴上委婉地表達了要除掉鬥般的想法,蒍賈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於是道:“我幫夫子就等於幫自己,夫子升為令尹之時,不要忘了支持我當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