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眼中,季桓子是位謙和有禮、樂善好施的君子,他既沒有武子、平子那麼強烈的權力欲和專製心,生活也不奢靡墮落。但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曆史和現實狀況都強迫他必須牢牢控製國家政權,他隻得極力保持著父親的執政風格。因他在朝上專斷獨行,但下朝之後就會恢複謙謙君子的本來麵目。
季桓子自幼便與孔子熟識,他對孔子的信任與尊敬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甚至把他當成老師對待。他滿以為生得濃眉大眼、渾身散發著浩然正氣的老夫子能夠推動國家複興、助他完成一番大業,結果卻沒料到老夫子卻“以振興魯國之名,行削弱三桓之實”;他甚至比被陽虎還要凶狠——陽虎隻是想要他的命,孔子卻想搗毀季氏根基。
想到這裏,季桓子心中充滿了憤懣、悔恨和屈辱感,那些複雜的感覺來自於孔子對他的敬重和信賴所報以的不公正對待。正因為孔子的回報“不公正”,所以那些感覺才更加強烈。於是季桓子就準備把孔子“請”出權力核心了。
魯定公十二年的冬天在濃重的不祥氛圍中很快過去了。
誰都沒有料到,當時不止三桓想要去除孔子,連數百裏之外的齊國人也在考慮同樣的事。
原來夾穀之會結束後,齊國人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他們事先本打算從魯國人身上多揩些油,結果不但隻得到了對方的一個空頭承諾,而且還得還給對方一大塊土地。齊國人大為惱火,從此把孔子視為眼中釘,認為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正在恢複元氣;認為他隻要在位一天,齊國就沒有機會損害魯國。
但是齊國人的手還不夠長,伸不進魯國公室去,他們隻能采取間接手段來離間君臣關係,以達到驅逐孔子的目的。
魯定公十三年春,齊景公決定采取當年秦穆公引誘十三戎王墮落的手段達到目的。他向魯國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使團中除了官員、隨從和大量禮品外,還有一支由十六名美少女組成的歌舞隊和一百二十匹駿馬。
齊國的聯絡官先行把使團的組成情況和到達日期通知了魯國人,孔子則對齊國人所做的反常舉動感到十分詫異。這是因為齊國的歌舞伎乃天下罕有,齊國人對其視若珍寶,像保護國家機密一樣保護著她們。兩百多年間,也隻有晉、楚有幸獲得過齊國饋贈的歌舞伎,魯國也隻有莊公、昭公在臨淄觀看過表演;貴族們卻隻能在史籍記載中才能查到關於那支神秘組織的隻言片語。
這次齊國人一次竟然送來十六名少女,孔子很快意識到了齊國人的險惡用心:他們要用女色引誘魯國君臣墮落下去。
孔子忙對齊國使團發出一封公函,內容大意是:曲阜城內沒有足夠的建築物和場地容納這麼龐大的隊伍;所以隻能請正使、副使帶著必要的隨員進城,其他人、馬匹和輜重暫且停在城郊外,以等待安排。孔子又在城郊為使團劃出一片土地來安置他們。按照孔子的設想,當齊國使節向魯定公遞交禮單時,他就會“非禮”、“造成墮落”、“好色必亡國”等理由來勸阻魯定公,請他謝絕齊國人的贈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