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離開魯國後,在衛國渡過了三年的悠閑時光。衛靈公非常尊重他,大夫們也不敢對他無禮,惡棍也不敢招惹他。
孔子又在衛國交了一位曠世君子——蘧瑗(字伯玉)。蘧伯玉生於魯成公五年(BC585),至孔子入衛時已年屆九旬;他輔佐過衛獻公、衛殤公、衛襄公和衛靈公四世,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國老”。蘧伯玉身上發生的最為著名的事件就是他的兩次避禍出走。
第一次是在魯襄公十四年(BC559)。衛國上卿孫林父率軍從戚邑出發,準備驅逐衛獻公。孫林父在帝丘郊外突遇蘧伯玉,他直白地告訴蘧伯玉自己的行動計劃;蘧伯玉二話沒說,直接從最近的關口逃出衛國。衛獻公流亡後,蘧伯玉沒有追隨他而去,而是大搖大擺地回到帝丘,繼續輔佐衛殤公。
第二次是在魯襄公二十六年(BC547)。寧喜決定幫助衛獻公複辟,他把計劃告訴了蘧伯玉。蘧伯玉說:“我不敢聽到君侯流亡的消息,當然也不敢聽到君侯複辟的消息。”說罷又迅速逃離了衛國。衛獻公複辟成功後,他再次冠冕堂皇地回來了。
這兩起事件給蘧伯玉的聲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忠誠的人嘲笑他沒有立場;勇敢的人嘲笑他沒有膽量。
但是蘧伯玉反擊道:“我沒有幫助孫氏驅逐君侯,又沒有幫助寧氏殺害殤公,怎麼說沒有立場?況且作亂而死算是勇敢嗎?如果算,你們這些活人也是沒有資格指責我的(有資格的人都死了)。”
這位蘧老先生是位品行高尚,有大愛之心的謙謙君子。他體恤民生,反對擾民,是華夏曆史上是倡導“無為之治”的第一人。蘧伯玉有位生死之交名叫“史?(字子魚)”,史?家族世代擔任衛國史官。在那個君主墮落、權臣暴橫的動亂年代,史官無疑是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當權者打著民生社稷的幌子幹出很多卑鄙無恥之事,那群婊子不願使自己的醜行記入史書流於後事,於是就在史官身上做工作,“請”他們為自己立牌坊。
一名合格的史官記事必須完全忠於事實,而不能為惡棍粉飾罪惡,不能為權力歌功頌德;如此一來,死亡的危險隨時會降臨到史官頭上。
春秋史上著名的史官有五位:第一位是晉國的董狐,他曾直率地寫道:“趙盾弑晉靈公。”二到四位是齊國史官,當時三名史官視死如歸、前赴後繼地寫道:“崔杼弑齊莊公。”第五位便是這位史?大夫了。
史?是位嫉惡如仇、性情直率、眼裏不揉沙子的人物,他的性情與蘧伯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總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各種醜惡現象,腐化墮落權貴們經常被他批得體無完膚,甚至連衛靈公也未能幸免。
有次衛靈公又被他抓住小辮子而遭到猛批,衛靈公在承認錯誤之後不得不低聲下氣地請求道:“夫子乃是史官,隻要記載寡人的言行就可以了,指責寡人的過失不是史官的分內工作。”
史?聽到此處,剛剛平息的火氣又升騰起來,他說:“君侯此言差矣!大夫忠於社稷公室,天下如一。我身為衛國大夫,當然要恪盡職守。再者,我正是希望君侯能給後世留下好名聲才勸諫君侯,否則何必給自己招惹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