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一)(1 / 2)

孔子離開衛國後來到陳國,他在陳國沒有參政,而是致力於傳播周禮儒學。孔子和弟子們就這樣渡過了幾年悠閑時光。

魯哀公三年,季桓子在臨終前要求繼任者季康子將孔子召回。但是季康子受到奸人挑撥,隻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貢為冉求送行時叮囑他一定要尋找機會說服季康子,把孔子召回魯國。

後一年春,孔子又來到蔡國宣揚儒學。不久蔡國突發內亂——蔡昭侯被眾大夫謀殺。再後一年,孔子過完了六十二歲生日。他自知生命已經進入暮年,但心中仍有許多理想還未實現,於是打算到楚國去碰碰運氣。

孔子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地位的引薦人,他注意到了葉公子高(沈諸梁),覺得子高是個不錯的人選,因此便離開蔡國來到葉城。

葉公大喜過望,采用極高規格的禮儀接待孔子,孔子卻生出一絲小失望。原來子高在是以無畏著稱於楚國的,但是他的身高卻實在不忍直視——不足一米六。

孔子想象不出這麼一位小個子究竟能猛到何種程度,但是交談過一次後他就明白了:子高身體充滿了凜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孔子上次產生這種感覺還是在齊國見到晏子時。

某日,子高問孔子:“為政者應當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回答道:“治理國家的秘訣在於招納遠方的賢人,親近國內的臣民。”他就通過這種方式委婉地表達了希望到楚國一展抱負的心願。

子高沒做正麵答複,第二天他又問子路:“夫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子路以為對方沒話找話,因此隻是敷衍了一句就走開了。孔子聽說後抱怨道:“由啊!你為什麼不對他說:‘夫子為人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呢?”

子路的不敬惹得子高十分不快,子高便以公事為由巡查邊邑去了。主人都離開了,孔子也不好意思繼續留在葉城,隻得帶著弟子們返回蔡國。

一行人沿著汝水東行。這一日,人們忽然見到兩位身材偉岸、相貌奇異的農夫(長沮和桀溺)正在大地裏協作耕田。孔子敏銳地察覺到兩人很可能是不出世的隱士,於是派子路前去問候兩位,順便打聽下渡口的位置。

子路走過去,恭恭敬敬地向著兩人施禮問路,長沮停下來抹把汗,指著孔子問道:“那位手持韁繩的老先生是誰?”

子路答道:“是我的老師孔丘。”

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回答:“正是。”

長沮說道:“那他應當知道渡口在哪。”說罷揮起鋤頭繼續他的幹農活。

桀溺笑眯眯地發問道:“您又是哪位?”

子路報了自己的姓名。

桀溺道:“夫子是孔丘的學生?”

子路說是。

桀溺道:“天下大勢如滔滔洪水不可阻擋,又有誰能改變它的方向?您與其跟隨辟人之士,還不如留在這個與世無爭的地方跟著我們耕田。”說罷也低下頭繼續揮鋤頭。

子路回到孔子身邊向他轉述了剛才的對話。孔子悵然道:“果然是真隱士。不過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共處的——人不同人打交道還能和什麼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安定和平,我還需要勞苦奔波、努力變革世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