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出擊烏孫
時間一晃就過了三年,到了大張朝十五年下半年。
西域新設立的四郡早已開始糧食自給自足了!在四郡的駐軍都由當地提供糧食。當然,駐軍的糧食由朝廷花錢贖買。從而,讓四郡的民眾手中有了積蓄。
開往新四郡的班車也由運輸糧食改為運輸商品、貨物了!用中原的貨物換取當地的糧食,再提供給駐軍。
由於蒸汽機和火藥的發明,中原的高科技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機帆海樓船已經開始在往南洋奔馳。
火車的組裝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
後膛裝火繩火炮已經生產出來五百門,一年以三百門的速度開始批量生產。
後膛裝火繩步槍已經生產出一萬五千支,並且,由於熟練工人的增加,工藝越來越成熟,在當年已經生產出八千支步槍。並且以每年增加三千支的生產速度在增加著。
楊光決定開始西征!
新武器裝備部隊需要一個熟練使用的過程。不過,從大張朝十三年開始,每當生產出步槍、火炮,都逐漸運往西域裝備部隊。部隊戰士使用火器的熟練度在逐步增加。這次大規模運送武器過去,正好經過一個冬、明年春兩個季度的訓練,應該可以上戰場了!
新式武器運到西域之後,裝備了三個騾馬化火炮營,每營約一百六十門火炮。
裝備了三個步槍營。每個步槍營裝備步槍五千支。其中一個騎兵步槍營,兩個騾馬化步槍營。騾馬化步槍營就是用雙馬拉著四輪馬車,每輛馬車上乘坐十名步槍手。以適應草原上快速運動的作戰方式。
具體分配是張梁的北集團裝備了兩個騾馬化火炮營和一個騾馬化步槍營,另外,張梁將第一軍裝備成騎兵步槍營!
南集團李儒裝備了一個騾馬化火炮營,一個騾馬化步槍營。
~
因為大張朝在西域實施民族融合政策,對於西域人來,就是民族滅絕政策。因而,烏孫國、康居國、大宛國都對大張朝十分敵視!三國相約互相聯合,準備跟大張朝西征部隊決一死戰!
烏孫國在如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南至哈薩克斯坦的伊塞克湖以南的區域,包括今新疆的伊寧。人口約四十萬!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輔以少量的農耕業。
烏孫國在東漢以前的曆史,就是被西漢利用、奴役的曆史。烏孫國最早是在河西走廊建國。西漢立國之後,因為畏懼強大的漢朝,遷移到西域。
在匈奴強大的時候,漢武帝用解憂公主聯姻,籠絡烏孫國跟西漢夾擊匈奴。
在西漢和烏孫國擊敗匈奴之後,西漢又將烏孫國分化為兩個國家,分別叫大昆彌。烏孫國的國君叫昆彌。形式上像極了車師國,被分裂為前後國。南部烏孫叫大昆彌,西北烏孫叫昆彌。人口六四分。由此可見,我們的老祖宗深得分而治之的精髓。
解憂公主在烏孫活了幾十年,依靠西漢政權的強大,控製著烏孫國。在匈奴被滅之後,烏孫國跟西漢的合作關係立刻就變了,成為屬國的關係。什麼叫唇亡齒寒?烏孫國應該是理解最深了。
因而,楊光在製定攻打烏孫國時,給張梁提了一個建議,盡量逼降大昆彌!畢竟大昆彌從曆史上就心向朝上國。再,大昆彌有人口二十五六萬,要是殺一半,填充人口的壓力就大了!第三,今後還要對付康居國、大宛國。如果大昆彌能被逼降,能調動數萬騎兵,這些騎兵不需要從中原調動糧草。大大減輕了後勤和財政的壓力。
張梁製定的作戰方案是自己率主力從北麵先打壓昆彌,從北麵、西麵包圍大昆彌;李儒從南邊直插康居國、大宛國,攔截這兩個國家的援兵。打掉大昆彌的幻想,徹底孤立大昆彌,然後達到逼降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