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十年,秦誼選擇致仕,諸葛亮勸說秦誼繼續為國效力,秦誼推辭說:“我現在享盡人臣的殊榮,子孫都得以封侯。如果再不知道進退,那就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惹上禍患了!”
於是秦誼便隱居雒陽,閉門不出,悉心教導自己的學生杜預和劉徽,原先的部下也不接見,唯獨法正經常帶著天子的信件能夠見到秦誼。
建安六十四年,秦誼病重,漢帝劉成命太子劉豐前往探病,秦誼不能行叩拜禮,隻能作揖禮。六月十四日,秦誼去世,享年九十一歲,朝廷賜諡號忠武。仁帝廢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親臨秦府送葬,並專門超越禮製,下詔將秦誼的墳墓增高一丈。
二、文學成就
1、五言扛鼎
秦誼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秦誼的詩歌,主要以七言詩為主,但也有大量的五言詩。秦誼的五言詩內容大體上可分兩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蒿裏行》《觀滄海》等,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白馬篇》《短歌行》《龜雖壽》等。秦誼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2、七言鼻祖
自西漢至建安時期,七言詩雖偶有創作,但七言詩一直未被重視。秦誼大膽的突破文人們的傳統偏見,把詩歌發展改造成回以七言為主,間有雜言的七言歌行體,做《七言詩一百首》。
秦誼的這一百首詩,不但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而且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並可自答由換韻,為七言詩發展樹立了樣板,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自秦誼以後,文人七言詩的創作日益繁盛,為七言詩逐漸獲得與五言詩一樣的主流詩體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但一般人認為,此後數千年的曆史中,並沒有多少人超過秦誼的七言。
3、政論名家
秦誼為了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寫出了《周期論》、《技術論》和《氣候論》等三篇政論文章。
在這些文章中,秦誼習慣向讀者提供翔實的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像是在《周期論》中秦誼通過列舉前漢、後漢的人口變化數字,以及土地兼並情況數據來給讀者以更直觀的觀感。
在《技術論》中秦誼則是列舉了采用新式煮鹽技術後,鹽場所減少的勞力和物資消耗,來證明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
在《氣候論》中,秦誼則是通過統計過去一百年間冬季初次結冰日期的變化,來論證天氣變冷的結果。
秦誼這種通過陳述事實,列舉詳細數字,以及進行嚴密邏輯推理的風格,也是影響了後代人的行文風格。
4、白話先驅
秦誼本人雖然文采絕佳,但是在行軍打仗中的文書,卻一直使用白話,盡可能得將命令書寫清楚。另外在編纂官方醫書《救卒方》時,秦誼也是命令修訂人員對其中的一些文字進行修訂,避免因為語言簡練造成的奇異。因此被後世視作白話運動的先驅。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