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國的軍校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課程,那就是象棋課程。象棋其實就是簡化版的軍旗,很考驗人的決斷力。而且,通過下象棋,很容易看出一個軍校生的指揮傾向。
比如,保守的人,在下象棋時,也會偏重防守。而激進者,則喜歡冒險,甚至喜歡兌子。心中所想,往往在棋盤上能看得出來。
而且,象棋稱號和軍隊類似,讓軍校生更有代入感。下起象棋來,猶如打仗,很符合中二的孩子們的心中野望。
事實上,歐洲也是有象棋的,叫國際象棋。但是,國際象棋是在64格內亂走的,可以斜著走。這種規則雖然更加靈活,可和戰場情況卻有區別。
兩軍對壘,直來直去,互相對衝,大多直來直去,哪有那麼隨意轉向的?國際象棋的規則,不太像兩軍對壘,倒像是兩個老大帶著小弟在互砍,比較沒有章法。不過,這倒是符合中世紀歐洲的國情,兩個小諸侯國打架,可不就是這麼隨意麼?
而華夏象棋,雖然走法不夠靈活。但是,直來直去,大開大合,更像是戰爭對決。而且,楚河漢界,兩軍對決,加上小卒隻許進不許退的規則,更像是戰場對決,更適合當軍校生的兵棋推演的基礎。此外,華夏象棋裏有炮的存在,更貼切這個年代的戰爭。
所以,在北海國的軍校裏,學生們都必須會下華夏象棋,且作為最基礎的課程之一。同時,也是課餘時間學生們最主要的娛樂活動。
至於真正的兵棋推演,老實說,馬林也不太懂。畢竟,他沒上過軍校,沒接觸過後世軍校生的兵棋推演。
但他知道,後世的兵棋推演,是需要參考地形的,往往直接在沙盤上進行。而且,計算很多,需要考慮到不同兵種的行軍速度,以及傷亡情況。甚至,還要考慮糧草的運輸等細節。
所以,兵棋推演往往是團隊間的對抗,而不是個人對抗。畢竟,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多個人一起參與,也能更好地做到查漏補缺。
但是,真正的兵棋推演太複雜了。對於還沒成年的軍校學生而言,已經超出能力範圍。畢竟,真正的兵棋推演信息量太大,不但考驗能力,還考驗經驗和閱曆。
所以,在初級的軍校階段,馬林隻推廣華夏象棋,不推廣複雜的兵棋推演。隻有到了大學階段,那些被挑選出來的高智商的佼佼者們,才有資格參與到使用沙盤進行兵棋推演的遊戲中。而且,兵棋推演,也是總參的一個日常活動。
當然,現在不推廣兵棋推演,除了超出少年軍官生的能力範圍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北海國的兵棋推演尚未成型……
馬林雖然是穿越者,但上輩子沒上過軍校啊。上輩子別說兵棋推演了,就是沙盤都沒用過,隻在電視上看到過。
所以,他並不熟悉兵棋推演的規則,以及計算方法。因此,他需要和手下將領們一起摸索。但他的手下們連兵棋推演的概念都沒有,比他都不如,根本提供不了多少幫助。因此,兵棋推演的規則修訂,隻能由馬林親自完成主要的部分。
他倒是製作出了幾套方案來,但個人特點太濃。而且,很多很現代超前的概念和意識,別人都不懂,無法和他產生共鳴。因此,他需要繼續修改,直到適應大部分將領的思考習慣為止。
而且,通過兵棋推演規則的修訂,馬林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測繪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