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信息高速公路(1 / 2)

讀書四年,這老哥也是個狼人,讀起書來拚命,還一路做到了學生會主席,每天放學就跑到西湖邊上的一個公園,抱著書大聲朗讀,去教那些自學的人怎麼發音,怎麼說口語,大家共同提高。

一來二去搞出了名氣,人就開始多了起來。

大三開始,馬雲就每天風雨不誤,雷打不動的跑到西湖邊上,去教人讀英語,成了這一群人的老師,還組織這群人到街頭上去跟外國人說話,為那些外國人免費提供翻譯服務。

這個舉動,為馬雲贏來了海量的讚譽。

這裏是杭州,中國最大的女裝產業基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90年代的杭州外貿興盛到什麼程度?

比連雲港強10倍。

繁忙到什麼程度?

當時的杭州海關有個規定,外貿訂單從申報開始,正規的流程需要三天,但杭州海關規定隻能一天時間,就必須把所有的清關文件全部做完,第二天就必須發貨。

必須按照這個速度,當天的業務,必須要當天處理,要不然你拖一分鍾,拖10分鍾,單子就會積壓成百上千,根本就處理不過來。

廠家這邊在抓緊趕工,清關文件必須要馬上送到海關,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這時候杭州就出現了一種專業的送單員,騎著摩托車往返兩地,為工廠主遞送文件,這是中國最早的快遞業。

申通的創始人陳小英,和他丈夫,就是從兩輛自行車開始,遞送報關文件急送業務起家的。

用自行車送快遞,能送出一個中國500強?

這個送單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外貿的鼎盛,導致杭州有著數量龐大的外國群眾,這些人缺少翻譯,杭州也缺乏專業的翻譯人才。

所以馬雲畢業之後,一邊當英語老師,一邊就開始兼職創業,在杭州成立了一個翻譯社,將他以前的學生介紹給外貿公司,幫助他們談單子,就是這麼搞起來的。

這樣的經曆,讓馬雲還有另外一個本事,他對杭州的外貿非常了解,別人做外貿,都是一兩件產品在做,做服裝的做服裝,搞電子的搞電子,搞塑料的搞塑料,搞玩具的搞玩具,偶爾跨界,做草席的不可能去賣鋼材吧?

總之各有各的門路,但也各有各的局限。

馬雲到好,他是搞翻譯的,幾年的翻譯經曆,他接待過不知多少老板,促成過不知多少單子,什麼都做過,什麼都搞過,精通上百種商品,關鍵他還能找到貨源,還能找到賣家,很多外貿公司的老總和工廠老板,遇到問題還經常來請教他。

他對商品的認識是非常全麵的。

這才有了後來的阿裏巴巴。

推出國際站之後,成了杭州外貿界所有人的爸爸。

高路講得唾沫橫飛,指手畫腳,各種比喻,試圖跟李麒麟和賈景元講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可無奈,兩人始終一頭霧水。

高路本身就是一知半解,他哪裏說得清楚?

範陽說道:“我來說吧,你把他理解為發傳真。”

一說傳真,兩人就有點明白了,現在的外貿公司為什麼能夠生存?主要是信息短缺,合作過一兩次的外國客戶,就懶得往中國跑了,需要什麼,直接打國際長途到外貿公司,把需求講清楚,需要些什麼,在什麼價格區間,這叫詢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