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是90年7月10日,歡迎收看本周的《地球播報》。下麵公布最新統計結果: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中,新增百米以上裂縫17條,其中千米以上裂縫條;新增直徑百米以上陷坑5處,其中直徑千米以上陷坑17處……”
“‘地球傷疤’東飛大裂穀再次擴大,平均寬度增加了約11米……”
“島國‘聖山’浮世山繼續出現嚴重塌方,據科學家分析,“浮世八峰”或在年內消失……”
……
風平浪靜的海麵上,兩位船工和十幾個來自華國京城大學海洋生物學係的大三學生們,全都站在靠近船尾的地方,皺著眉頭觀看著手機上的一則名為《地球播報》的節目。
自從兩年前地球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裂縫和陷坑,諸如“地球崩碎論”、“地球末日論”、“地球滅亡論”之類的災變論,便越來越多地在民間廣為傳播。
而隨著裂縫和陷坑的數量日益增多,規模日益加大,人們的恐慌也越來越嚴重。
地球,仿佛正在變得越來越不結實,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呯——”地一聲碎裂開似的。
尤其是每周一次的《地球播報》,更是“例行公事”般地在人們的傷口上撒鹽!
《地球播報》是由“世界地質災害聯合組織”策劃並運行的,這個組織直接與各個國家的“災情預警統計中心”進行數據對接,並且在統計完成後,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全媒體播報,以便讓所有想了解“災情”的人都能及時掌握地球的現狀。
而世界地質災害聯合組織之所以堅持公布數據,也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以如今信息技術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前極易封鎖的消息,現在想隱瞞起來已經難如登。
尤其是地表災變這種擺在明麵上的事情,人們都可以親眼看見,並且會在各種社交軟件中大量傳播,甚至有不少人還曾經身處險境,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隱瞞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這也是世界各國廣泛征詢民意後作出的決定——大多數人認為,與其被蒙在鼓裏對地球的變化一無所知,倒不如享有知情權,活得明白、死得清楚。
當然,人們想知情,更多的還是抱有一種希冀,盼望著地球的災變會在某一戛然而止,重新回歸原本那種隻要太陽還會升起,就是美好一開始的狀態……
不過,雖然數據會定時進行公布,但世界地質災害聯合組織卻是將播報周期定為了每周一次,這樣一來,民眾既可以周期性地得知地球的災變情況,也不用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恐慌裏。
換句話,隔三岔五地往傷口上撒把鹽就夠了,要是撒,還特麼活不活了?
隨著《地球播報》的一個個數據的公布出來,大家的神情全都變得越來越陰鬱。
尤其是兩位船工,更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上有老、下有的他們,比這些相對“簡單”一些的大學生考慮得更多……
這是這些大學生湊份子租的一條漁船,這種專門接待遊客的漁船每次出海會為客人下兩次拖網,每一網的拖行時間大概在半個時左右。
隻不過,因為《地球播報》的“搗亂”,按慣例早就應該收起的拖網,此時還在水下張著,比以往多拖了十幾分鍾還沒收。
雖然這個季節的皮皮蝦和螃蟹,幾乎全都是滿籽滿膏的。
但很明顯,大家已經完全沒有了剛才那份等著起網,然後吃一頓海鮮大餐好心情……
不過,胡曉山卻是個例外。
此時,他正站在離大家不遠處的船弦邊,手裏拿著一把彈弓,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海裏的動靜。
在陽光的照射與海水的反襯下,他眉心正中間的一顆看起來挺“萌”的痣,竟映出一抹有些耀眼的金色。
凝神觀察了一會兒,胡曉山的眼睛突然一亮!
“嗖——”
隨著他的右手幹淨利落地一拉一放,一道尾部連著細繩的箭便帶著破空聲向海中疾射而去。
下一刻,一個大大的水花猛地泛起,一條半米多長的大魚隨即便躍出了水麵!
“楚楠,過來幫忙!”露出一個極為得瑟的笑容,胡曉山轉頭喊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