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1 / 2)

殷長贏此言一出,正殿氣氛都是一滯。

能在燕朝正殿伺候的寺人,耳濡目染,政治智慧不說一流,卻也不遜色於許多朝臣。加上他們跟在君王身側,消息靈通,知曉早幾年開始,公卿們就試探著問,大王是否要給長公子延請名師。

大王卻一直都沒表態。

這也令群臣們私下多有猜測,琢磨大王是否不喜歡長公子,並不希望這個兒子成材?是因為厭惡對方生母?還是不想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母族竟不是本國人?

可無論臣子們如何試探,殷長贏都當作耳旁風。

好幾年了,大王第一次鬆了口,說要為公子找老師,寺人們嘴上不說,心中卻想,這下前朝後宮都要震動了,卻聽見國巫大人笑了一聲,柔聲道:“大兄,你莫要隻說一半,晏先生還糊塗著呢!”

說罷,她望向晏維,溫言解釋:“晏先生莫要誤會,大兄之意,是想請晏先生為諸公子之師。”

這年頭其實沒有開班授課的說法,儒家有教無類,也隻是弟子們每天趕去老師家裏,或者幹脆就住在老師家,服侍老師的起居。老師呢,一方麵是言傳身教,一方麵有興趣了就開個臨時小課堂,絕不會主動通知某某沒來的人,錯過了就真沒了。

至於貴族和王族,又是另一套模版了,簡單來說就是——指定一堆精英,多對單服務,就像殷長贏當太子的時候那樣,圍著他轉的老師有十幾個,教刑律的,教政務的,教騎射的,不一而足。

這就導致王室的教育很兩極分化。

嫡出公子,或者君王很喜歡的庶子,往往能被指派到很好的老師,從小身邊就環繞著極其優秀的班底,接受頂級的精英教育。母族卑微,自己又不受寵的公子,就如先王,二十多歲了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

但聽殷姮的意思,昭國王室對下一代,似乎並不打算這麼教。

晏維突然覺得,有點意思。

倒不是因為王室要改對公子的授課製度,純粹是他稍加觀察就知曉,在此之前,關於諸公子的學業問題,大王和國巫大人事先鐵定沒有交流過。可國巫大人卻一點忌諱都沒有,直接就把大王心中的打算說了出來。

這令晏維倍感有趣。

他當然揣測過,這對天底下最有權力的兄妹,究竟是怎樣一個相處模式。但親眼見到,還是驚訝之餘,又有些羨慕。

對君王身邊的人來說,揣測君王的一言一行,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可就算有人對君王了如指掌,也不會表露出來,以免犯了忌諱,自尋死路。

國巫大人不是喜歡賣弄的人,為什麼會做出這等不智之事?

究其緣由,隻因國巫大人看出來,自己誤會了“為公子師”的意思,打算拒絕大王的好意。

晏維也不是不知道自身的劣勢在哪裏。

他既沒有一個顯赫的姓氏,也沒有一個好的老師。昭國又有國策在,大王再怎麼看重他,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就讓一個沒立過功勞,又籍籍無名的人當三公九卿,像對楊轅那樣,封個客卿,食邑千戶,已經是不破壞規則的情況下,能做到的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