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1 / 2)

一踏進正殿,撲鼻而來的,就是醇厚的酒香。

殷姮對這種“越碰到看重的人,就越要拿酒當水喝,以表敬意”的規矩有點適應不來,但很明顯,不習慣的人隻有她一個。

在座的君臣二人,殷長贏也就罷了,巫喝多少酒都不會醉;晏維卻也隻是雙頰微紅,眼神清明得很,全無半分醉意醺然。

這令殷姮倍感欽佩。

當然,欽佩歸欽佩,這種行為還是絕對不能縱容的!

殷姮心裏琢磨著如何既不掃二人的興,又不讓他們這樣繼續喝,麵上卻微笑著說:“難得見到大兄興致如此高昂。”

殷長贏確實非常高興。

昭國能臣如雲,猛將如雨。無論是主治地方,還是攻城拔寨,從來都是應者雲集,不愁挑不出合適的人。

但他深知,還不夠。

昭國不缺辦事的人才,卻缺少能高屋建瓴,從全盤分析政治、經濟、局勢,針砭時弊,並能給出係統建議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殷長贏一度很推崇荀慎,不惜攻打衛國也要把對方弄來的原因——荀慎集法家思想於大成,能夠在治國方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不是荀慎先前一直惦記故國,現在也不至於屈居九卿,說不定已經是丞相了。

殷姮當然也算一個,殷長贏深知妹妹善於內政,卻知曉她的很多理念基於生產力發展。麵對現在這個激蕩劇變,正在過渡期的社會,雖然具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卻不一定能直接拿來用。尤其在軍事方麵,殷姮並不插手,而國家就缺頂尖的軍事總參謀長。

晏維的到來,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他一見到殷長贏就幹脆利落地指出,打仗就是打錢,老百姓提著腦袋賣命,也是為了錢。軍功爵位製度固然有優越性,但不是長久之計。

因為人心欲壑難填,而敵人沒那麼多。

一旦鄭國和陳國滅了,就算清剿周邊的生番野人,打贏了西北的夷狄,甚至把他們趕盡殺絕又如何?

人頭計軍功不假,可打仗是要算成本的,控製疆域也要計算成本,如果再算一下戰爭的意外之財,譬如當地富戶的孝敬等等,晏維可以肯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滅鄭國、陳國,就已經是戰爭財的巔峰了。

所以,軍隊改革,勢在必行。

先代的兵法家們,都講究令行禁止,頂多再加上一條忠於君王,但這凝聚力還不夠。必須要有一個崇高的,集體的,偉大的理念,才能真正讓人們產生凝聚力。

否則,一支單純靠爵位、金錢堆砌起來的軍隊,遇到正常情況還行,遇到非常情況,很容易就成為散兵遊勇,一觸即潰。

晏維認為,不光是軍隊,對征服下來的土地也應當是如此。

對軍隊,要告訴他們,打仗,不光對你們自己有好處,對國家也有好處,而國家有好處了,又能反哺給你們更多好處;

對征服的土地,則要讓大多數人明白,你們從前過的日子,壓根不叫人過的,隻有跟著昭國,才能越來越好。

人皆趨利,隻是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利”是實打實的錢財,對少部分人來說,則是名聲,地位等等。

昭國就算打到了天下,也不意味著一切就這麼結束了。

民心,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