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2 / 2)

哪怕是殷長贏的兒子,有幾個人敢真在學業上勝過長公子,也是未知數。

可她卻並不認為,把臣子的孩子們招進來就不好。

“我們的國家,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公卿個個於國有功,他們的兒子,不說將來是國之棟梁,至少也是一方父母。”殷姮望著兄長,推心置腹地說,“哪怕他們不敢表現得勝過各位公子,可學到肚子裏的東西,那就是自己的,總有發揮作用的一日。”

這又不是競賽遊戲,非要比輸贏。

一邊說著國家的教育資源匱乏,一邊又敝帚自珍,何必呢?

三公九卿的政治身份擺在那裏,能被他們送進宮的,往往都是嫡長子,嫡長孫。將來要繼承家族政治資源,官位不可能太低。中樞重臣不去夢想,一方要員十拿九穩,手中捏著數十萬百姓的生死。

能給這些人更好的教育,開闊他們的眼界,為什麼不呢?

殷長贏輕輕一笑。

他看出來了,殷姮壓根就沒把公子進學當成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情,單純就是認為,既然小孩子年紀到了,該讀書了,又是這麼好的師資環境,隻教幾個孩子實在太可惜了,不如多教幾個!

小班教育,可能隻有一兩個成材的。

大班教育,基數大了,總能湧現更多人才。

至於所謂的君王教育……

這玩意,本來就是臣子們教不了,也不敢教的,往往都是君王與太子之間口耳相傳,秘而不宣。

沒了這重忌諱,宮中學堂的學生多少,不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嗎?

“至於為什麼是同學,而不是伴讀……”殷姮略帶無奈地說,“若是伴讀,無異於一生都打上那位公子的烙印——”

她搖了搖頭,沒繼續說下去,但殷長贏和鄭高都明白,她這是可惜人才。

伴讀的生死榮辱,在被指定的那一刻,就已經寄托在了自己陪伴的公子身上。若是那位公子政治上失意,伴讀就算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殷長贏覺得殷姮的建議很好,思路已經往這個方向走了:“阿姮認為,學堂中應有多少老師,多少學生合適?”

“這得根據學生的年紀來吧?”

殷姮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殷長贏完全沒考慮到這一層,心道你自己從小就是好學天才,但也要考慮一下普通孩子的承受能力啊!

“五六歲的孩子,筋骨都沒長開,早上學習半日也就罷了,日後再慢慢加課程。可以根據年齡,分成幾個班,各有各的課業。若是學習進度快的,就跳到更高的班級去。”

殷姮從小讀得就是頂尖私立學校,對相關流程非常清楚:“學生們年紀還小,指不定還有外地的,天天奔波也不合適,就在宮中住下。至於是學習十日,休息兩日,可以回家。還是學習五日,休息一日。您看著怎麼好,就怎麼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