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見殷長贏麵帶笑意,殷姮就知道他問這句話,半是認真,半是開玩笑,顯然今天是真的高興。
本來吧,對於諸公子的教育問題,殷姮是不想過問的。
但轉念想想,群臣盯著這個,是為了儲位,為了從龍之功。她若也來一句“此乃大王家事,您乾綱獨斷即可”,未免太生分,太冷情了。
殷姮先前從沒認真想過這問題,如今既然轉變了態度,略加思考,便道:“教導諸公子的人選,自然由大兄來定,但我有個提議——幾人的小課堂,未免太過冷清,不如令公子、公主們一道學習。順便把宗室、重臣家年歲相仿的孩子也叫進來如何?”
殷長贏來了興趣:“何出此言?”
早在殷姮於中天台開辦集體課堂的時候,殷長贏對這個教學模式就很感興趣,認為此舉非常公平,一下就能篩選出天賦出眾,熱愛學習,刻苦努力的人。
要知道,過往的王室教育模式,都是幾十個精英服務一個公子。
假如這位公子勤學好問,倒還好說,老師們當然是傾囊相授。
若是這位公子厭惡學習,又或者真的十分愚笨,那就慘了。
不管對方是不願學,還是學不進去,老師們的前程都已經掛在了這個學生身上,休戚與共,利益一致。
所以,他們絕不會告訴君王事實真相,隻會想方設法地掩飾公子在學業上的劣勢,教導公子怎麼討好、欺瞞大王。
鄭國先王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他既非嫡出,也不是長子,資質平平,既不聰明,也不靈巧,其父鄭孝成王對這個兒子印象一般。但他的母族和妻族都是鄭國大族,老師郭開又是個非常會揣摩上意的人,天天教導弟子,倘若君父問策,應當怎麼回答。
久而久之,鄭孝成王就對這個兒子印象頗佳,最後竟將王位傳給了他。
這種雕蟲小技,鄭孝成王糊塗,不能看穿,卻瞞不過殷長贏。
若是將來,他的兒子敢這麼糊弄他……
無能之輩,直接滾出王都,越遠越好。
早在看過中天台的教育模式後,殷長贏就已經打定主意,令諸公子公平競爭,自然不可能開個學堂,裏頭就一個學生,至少也得兩三個兒子一起入學才行。
長公子已經占了出生順序的便宜,又有壽陽太後開蒙,晚個一兩年,與弟弟們一道上學,也無可厚非。
殷長贏倒不奇怪殷姮會提議讓公主們也讀書,學識本就是不分男女的。
若是公主之中,能出一兩個有本事的,當作臣子重用也無妨。不願讀書也無所謂,王室的公主不愁嫁,就看她們自己了。
但殷姮卻不止提了公子公主,還提了其他人,觀其態度,並不是想給侄兒侄女們找伴讀,反倒像是給他們找同學。
這能起到什麼作用?
殷長贏看重的是鯰魚效應,希望公子們能彼此競爭:“阿姮應當知曉,就算叫其他孩子來,他們也不敢表露真實水準。”
殷姮當然知道,臣子的兒子,那是絕對不敢表現得比大王的兒子還優秀的。就算有小孩不懂事,出了一回風頭,回家估計得被親爹打得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