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是老謀深算的人,看眾人狂熱的附和,所有人都熱烈讚成吳三輔當這個薊遼商會的會長,知道大勢已定,自己再幹涉阻撓,反而給人很假的感覺,遂不再多說什麼。&1t;/
吳三輔倒是仍然很謙虛的模樣,咧嘴直笑,“不成的,感謝諸位啊,同窗好友們,還有世家的兄弟們,叔伯大爺們,你們看我像當啥會長的人嘛?我每天不睡到正午,根本起不來,啥事要都指望我,那這商會估計一天就得倒閉。”&1t;/
吳三輔的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氣氛更加輕鬆。&1t;/
不過,吳三輔越是這般推辭的,大家卻越是鐵了心的要推他上台。&1t;/
這就是地道的中國組織哲學,老大不用很厲害,但是人緣必須得好,必須是那種與所有人都談得來,寬和的人才能當老大。做事的話,都交給老二老三,這兩個位置需要有能力,而且,最好這兩個位置的人還不和,經常需要老大從中協調關係,類似的三駕馬車,便是最穩定高效的了。&1t;/
這叫製衡之道。&1t;/
製衡之道固然有優點,缺點也很明顯,很多時候,大家怕出錯,都不幹活,比賽擺爛,反正不出錯便是好事。&1t;/
尤其是公職機關,都是人浮於事。&1t;/
如果想製衡,就讓他們分成兩派。因為他們鬥來鬥去,自己才會安全。很多政治家都會把自己的手下分成兩派,互相牽製。&1t;/
如果想製造混亂,就要使用均勢的辦法,讓其內鬥,隻有不斷地內鬥,攪亂渾水,這才能夠有機會,以患為利。&1t;/
先消除混亂,就要剪除平均實力,讓他們沒有野心,即使有野心也沒有支持野心的存在的勢力。不要隻扶植對抗一派勢力,這對讓自己成為鬥爭對象,要扶植兩派。才會穩定。&1t;/
“勢均則鬥”但凡強弱一定,或是格局分明,大家也就不需要鬥了。&1t;/
這都是資治通鑒,被很多官場之人奉為寶典的想法。&1t;/
但是要讓內部對立的兩幫人馬形成均勢,達到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的態勢,這需要老大有很高的手腕,很難做到的。能做到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級偉人。&1t;/
這方麵韋寶很佩服滿人,元清兩朝同樣是外族統治,可是為什麼清朝卻比元朝統治的時間長久呢?&1t;/
滿人漢化和蒙古人不漢化是一方麵原因,統治比自己龐大的民族隻能跟他們自己的上層結盟。&1t;/
英國治理殖民地也沒有靠當地化,而是拉攏一派製衡另一派,拉攏優待貴族壓迫百姓,充分利用當地貴族。&1t;/
最主要原因是蒙古人沒有跟漢族地主士紳和讀書人等結盟,重用色目人和底層漢人,大大削減了這些地方上有勢力有影響力漢人的權力和利益。所以當生民亂時這些地主士紳讀書人等立馬加入起義軍反抗蒙古人。蒙古人沒有按漢族習俗執政導致對百姓的控製效率下降。有些地區的蒙古或者色目統治者沒有尊敬當地習俗,經常引起民變。&1t;/
沒有中央集權過分的放權自治,導致地方勢力龐大,生民亂後紛紛自立為王或者拒絕服從命令去鎮壓而觀望。&1t;/
滿族人剛好相反,入住中原後高官爵位厚祿安撫前朝軍人官員,沒有動搖地主士紳的地位和利益,所以這些地主士紳等利益集團立馬擁護滿族皇帝。&1t;/
通過恢複科舉,繼續保留儒家思想的統治定位,給讀書人種種特權和榮譽拉攏讀書人,使其為自己效忠。&1t;/
用拉攏來的漢人勢力消滅抵抗者,等坐穩江山後慢慢的逐漸的用滿人和自己信得過漢人取代他們,排除了隱患。&1t;/
滿人沒有放權反而加強集權,通過滿漢兩派互鬥皇帝做裁判員的方式,用漢族大臣製衡滿族大臣,用滿族大臣製衡漢族大臣,確保皇權的絕對威望,兩派相互製衡不會出現那一派做大到威脅皇權。&1t;/
所以清朝時生民亂不僅滿人拿命效忠皇帝鎮壓,漢人地主士紳等利益集團也會堅決的擁護滿族皇帝。&1t;/
滿族的主動快漢化也使得滿人統治者更能了解漢地的遊戲規則,按著漢人的套路出牌。&1t;/
均勢下,要麼你自廢武功,尋求自保,要麼奮進取,滅掉對手,沒有第三條路。不存在,自己又有實力,又安全的這個狀態。&1t;/
這是權謀家對勢力判斷的時候要切記的。&1t;/
其實除了‘末代皇帝’崇禎大帝,大明以上幾乎每個皇帝都擅長這種製衡之道,崇禎這個愣頭青,最大的問題,便是容易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想罷免罷免,想殺就殺,還性格偏激,對人的愛恨都很狂熱,不愛保留。&1t;/
這種性格當個偶像明星走娛樂圈還行,當皇帝這麼任性,肯定是不行的。&1t;/
別說當皇帝,性格太剛愎自用的人,可能當個小吏都不行,因為同僚們無法與之相處愉快。&1t;/
情願像木匠皇帝一樣成天玩樂,大明再玩個半個世紀一個世紀的都很正常,說不定崇禎再能多玩幾年,拖過了小冰河紀,即便整個國家的政治體係依然腐敗腐朽,無可藥救,但總歸能再拖好些年了,拖個百年,二百年,一直拖到八國聯軍打過來,又有誰能說得準?&1t;/
說不定,再拖下去,大明的資本主義萌芽真的自己開花結果了,資產階級真的展起來了,國家生劇變,不是八國聯軍打大明,而是大明在十七十八世紀就能提前吊打全世界,又有誰說得清?&1t;/
可惜,曆史沒有如果。&1t;/
韋寶覺得,曆代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的關鍵政策都是如何抑製土地兼並,抑製的好就活的長,抑製的不好就活的斷。&1t;/
蒙元完全無視先代經驗,對土地兼並采取放棄治療的態度,就活的短。&1t;/
明代雖然也采取了一定抑製手段,但是對宗室沒有限製,宗室占田是主流,其次中葉以後對官僚也越來越缺乏管束,所以到明末就毀於流民。&1t;/
清代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明代教訓,所以對宗室占田管的很嚴,又采取攤丁入畝、永不加賦、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條很可惜被乾隆廢了,要不清朝活的可能還更久一點,乾隆前麵廢了這條,後麵嘉慶就遇到白蓮教大起義)等手段,所以限製土地兼並方麵好於明代,更勝於元代,所以延續了很長時間。&1t;/
但按照傳統規律,滿清就是扛過白蓮教,也難抗過太平天國。這時候近代列強入侵,換了玩法,又靠洋務運動續命幾十年才完。&1t;/
但是流民問題越來越嚴重始終無解,解決老百姓吃飯穿衣問題,在韋寶看來,這是所有王朝末世的死結。&1t;/
帝王之術的一個要點就是帝王的眼裏沒有好人與壞人,忠臣與奸臣,隻有能用的人和不能用的人。現在能夠用就用,將來不能用就要扔,不能在乎這個人是好是壞,這是帝王和普通人的差異。&1t;/
實際操作中就是權利的平衡。一個皇帝他有必要麵臨一個問題,就是集於一身的權利要麼不分出去,自己一人把握,那麼價值就是一個人決定全部事,他有必要處理帝國大大小小的全部工作,他早晚會活活累死。&1t;/
這類皇帝的典型代表就是秦始皇,朱元璋,朱棣,雍正,這些人權利慾望極重,也極端勤政。還有一類也就是絕大多數皇帝是不想累死也不想管太多雜事的,那麼他們有必要把皇權分出去,分給他人替他們幹事。給宰相,給外戚,給大臣,給宦官。一個不想累死的皇帝有必要適宜的把權利分給這幾部分人,最好的狀況就是各個實力平衡,皇帝來判決。哪一方實力過大,皇帝就要扶持對立力氣製衡。&1t;/
宰相權大了,皇帝就要扶持宦官或許外戚來製約。如果皇帝不想累死,就要把權利搬運給他人。&1t;/
平衡最重要,不能讓一方獨大,需求製約某一方的時分,往往用品德壞但殺傷力強的人去製衡,比方宦官抵擋文臣最拿手。&1t;/
皇帝不是不知道宦官的害處,但他需求宦官讓滔滔不絕的大臣閉嘴。&1t;/
這套帝王平衡術一旦玩脫了,輕則被架空,重則喪命。&1t;/
關於帝王術的運用,韋寶在現代的時候愛看《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對嘉靖皇帝帝王術的描繪非常出彩。&1t;/
人家嘉靖皇帝深居簡出,成天忙著煉丹,帝國也好好的,在韋寶看來,至少比明朝大多數皇帝的帝國時代強。&1t;/
堪稱對時間安排最科學,性價比最高的皇帝,當然,嘉靖皇帝決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就是了。皇帝若有職稱的話,韋寶會給他安個級職稱!級工程師。可再厲害的天賦,也架不住幾乎不作為。&1t;/
見吳三輔薊遼商會會長的位置算是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吳襄也不反對了,那將來的話,這個商會的規模壯大,是能想見的事情了,韋寶也很高興。&1t;/
韋寶接下來又向吳襄和楊麒係統闡述了他想開一片石,建立以撫寧衛、一片石城和不老亭為主體的三角形式的一個遼西新中心商圈的理念。&1t;/
其實主要是向吳襄介紹,這種事情,楊麒這種流水官員是無所謂的。&1t;/
“想法很好,但有些書生意氣。”吳襄聽完韋寶的闡述之後,立馬否決了,“若遼西真的像韋公子所說的,弄得像江南一般。一方麵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限製了,不太可能。人口也沒有那麼多。另外遼西遼東真的有錢了,朝廷還會每年拿那麼多銀子補貼我們邊軍嗎?朝廷不會害怕邊軍失去製衡嗎?還有建奴時常來犯,哪裏會給我們踏踏實實做生意的空間?”&1t;/
“這是老問題了,你們連跑到遼東去屯田都不怕,還擔心遼西會被建奴打過來?建奴要真有本事拿下山海關,那豈不整個遼東都被建奴拿下了?”韋寶笑道。他現在已經能以一個很平等的方式與吳襄交談了:“至於氣候和地理環境,我不覺得北方有多差,事在人為,至少比現在做的好一些,有何不可?朝廷也不會因為遼西遼東的經濟展了一點,便不再提供軍餉糧餉了吧?”&1t;/
“人言可畏,你還太嫩,沒看見各個世家大戶都很低調嗎?有點銀子也是藏著掖著,誰像你成天這麼高調?”吳襄調笑的看著韋寶。&1t;/
吳雪霞和吳三輔見父親與韋寶能這樣對話,都很欣慰,看得出,吳襄已經將韋寶當成半個自己人了。&1t;/
吳襄之所以對韋寶的態度轉變這麼快,主要看出韋寶提出的薊遼商會,以及將吳三輔扶持上薊遼商會會長的事情,他韋寶個人是沒有多大好處的,好處都在吳家身上。&1t;/
在吳襄看來,吳三輔當薊遼商會的會長,與他自己當這個會長,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更好,自己的兒子掛牌子,他居幕後指揮,比過去他事事親自牽頭,肯定是要強得多的。隻是以前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有本事凝聚那麼多人脈罷了。&1t;/
卻沒有想到這件事,被韋寶幫助他做成了。&1t;/
“每家出一萬兩銀子,先到先得。一萬兩銀子對於大戶來說,對每家都不算什麼事情,這就看他們自己囉,我覺得順其自然便可。”韋寶對吳襄笑道。&1t;/
吳襄聽韋寶這麼說,覺得也是這麼個道理,一萬兩銀子的事情,的確對哪家大戶來說都不算傷經斷骨的大事,大家輸給韋寶多少銀子啊?每家至少五萬兩,相比較下來,這個一萬兩銀子還叫銀子嗎?&1t;/
所以,在韋寶的說服下,吳襄對於韋寶提出的這個撫寧衛-一片石城-韋家莊外不老亭三角形的遼西新中心商圈的概念,也沒有什麼意見了,由著年輕人自己弄吧。反正最大的受益者是他吳家和一大幫遼西世家大戶,韋家莊能從中得到的利益有限,僅僅隻是方便韋家莊與外界進行貿易而已。&1t;/
大明這個時期的貿易還是比較寬鬆的環境,整體局勢也比較平穩。&1t;/
韋寶不得不說,魏公公的‘執政’還算是比較高效的,至少,現在的大明,整體形勢不錯。&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