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管理蒙古,得學建奴】(1 / 3)

由於楊漣等人在幫助熹宗即位時出了很大的力氣,因此,熹宗對這些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

可惜東林黨好的少,爛的多,本質是大地主集團,這幫人起來對皇權是不利的。

加上魏忠賢和突然冒出來的韋爵爺都是厲害人物。

所以,眼下天啟朝還算太平,閹黨也按照正常曆史,一家獨大了。

幾天後,內喀爾喀的各個部族忽然開始往喜峰口和古北口方向跑。

雖然之前建奴已經隱隱約約的得到了一些消息,可並沒有太當回事,現在內喀爾喀部族幾萬人忽然大規模遷徙,這就坐實了他們已經與寶軍達成了協議的事情。

最氣憤的還不是建奴,而是科爾沁的宰桑布和,“卓裏克圖這老家夥太狡猾了!私下和韋寶達成了協議,把我們給甩了!還是我最先對他說要和韋寶接觸呢,太狡猾了!”

“父親,說不定那老家夥就是一直裝傻,可能他早就在和韋寶接觸了!現在我們很被動,內喀爾喀要是投靠了韋寶,我們科爾沁一家,怎麼供應的了金軍龐大的糧食。”

此時的宰桑布和像是泄了氣的皮球,感覺很懊惱,很後悔。

其實他是可以比卓裏克圖更先一步投靠寶軍的,因為寶軍不但與內喀爾喀有接觸,也一直與他們有接觸,是他自己一直搖擺不定,錯失了良機。

卓裏克圖主要是妹妹和女兒都在建奴那邊,感覺與建奴的關係更加親近,加上對韋寶並不了解。

再加上遼東戰事撲朔迷離,雖然建奴接連吃虧,但寶軍似乎拿建奴也沒有太多辦法。

而建奴對蒙古的辦法,肯定比寶軍多,寶軍的騎兵數量太少,對草原構成不了什麼威脅。

加之宰桑布和從來沒有想過把部族都遷移到關內去,想都沒有這麼想過。

蒙古人在明朝兩三百年的打擊分化之下,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時期那個縱橫天下的蒙古了,甚至對17世紀虛弱的明朝都造不成威脅。

明末時期的蒙古四分五裂,漠南最強的林丹汗號稱蒙古大汗,但也隻在漠南得到承認罷了,還有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

蒙古大汗隻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為名義上的共主。

漠北、漠西都不認他。

最強的林丹汗也不過兩三萬騎兵,首先兵力上有很大劣勢。

而且在明朝經濟打擊之下,裝備落後,遠遠比不上能從大明持續獲得補給的後金。

曆史上,林丹汗一直被後金打得抱頭鼠竄,最後被打得逃離漠南,憋屈而死。

他的兒子額哲隔年投降之後,蒙古帝國道統也被後金搶了。

皇太極靈活運用“以夷製夷”的方法,拉攏部分蒙古部落,充分發揮“八旗製度”的優越性,慢慢就把蒙古控製住了。

從經濟結構上講,漠北的蒙古各部多半還是遊牧狀態,而彼時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已經不是題主認為純粹的漁獵民族了,而是有城寨可以居住的半農半獵民族。

這與兩者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東北在很早就已經開墾種地,而蒙古高原至今也就隻有漠南適合大麵積耕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哪怕當時的蒙古高原各部不分裂,也湊不出一支“幾十萬的大軍”。

即使是成吉思汗時代,也是蒙古高原最繁榮的時代,在冊戶數也就五六萬戶。

蒙古四次西征每次也就數萬兵力。

從組織架構來說,圍繞古代中原建立的政權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內姓部落為主導,外姓部落為仆從,多個遊牧部落組成的部落聚合體。

一般習慣稱之為“遊牧汗國”。

他們的首領一般叫“可汗”或“單於”,由內姓部落各酋長直接選舉產生,軍事民主製。

然而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壞規矩的搞成世襲繼承。

而這就很容易由繼承問題引發內耗,比如“諸弟之亂”。

當內姓部落在草原的實力在內耗中下降之後,新崛起的強部會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草原霸主,建立自己的內姓部落集團重新主宰草原。

這類純遊牧政權比如: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吐穀渾、薛延陀、回紇、黠戛斯,甚至明初的北元也是有元朝體製空殼包裝的遊牧汗國。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氣球”看似很強很大,但實際上一紮就破。

內姓部落對草原的統治靠的是威望,而這種威望是建立在內姓部落的實力和影響力之上。

所以隻要盯著內姓部落決戰,消耗它的有生力量或者滅掉它的威風,草原自然而然就會“改朝換代”。

漢朝就盯著匈奴決戰,恨不能像打霰彈槍一樣多路出擊,寧可一堆人在茫茫草原、戈壁上迷路到無功而返,隻要有一路找到匈奴核心部落,逼它決戰就能把匈奴打到崩潰。

唐朝也是就盯著東突厥決戰,然後一戰把突厥打到失勢龜縮在漠南,薛延陀趁機崛起占據漠北。

然後又決戰沉重削弱薛延陀勢力,回紇可汗吐度迷乘機帥部投唐並聯手滅了薛延陀,隨後請求唐朝管轄漠北,這才有了都護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