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韋寶和天啟皇帝朱由校的關係顯然沒有像是韋小寶與康熙一樣。
韋小寶與康熙是好朋友,兩個互相都算是了解的。
而韋寶與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相處時間短的關係,互相都不是很了解,隻是有一個製式化的印象。
天啟皇帝朱由校認為韋寶很厲害,簡直無所不能,年紀輕輕的就有本事高中探花郎,能金榜題名,那是好幾年,好幾百萬讀書人當中才能出的三個人,是朝堂之上鳳毛麟角的存在。
一般這種人都迂腐了,大都在翰林院終老。
而韋寶不是的,韋寶是重生穿越巨,有熱血,有理想,也有點想安享富貴,不要冒險。
反正韋寶知道自己不如老金的韋小寶灑脫,不弱老金的韋小寶混世。
“一等鹿鼎公”這個爵位除了乾隆朝的四個公爵,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參照,就是續順公家族。
續順公沈誌祥是毛文龍的堂小舅子,原為明朝總兵,在一六三八年帶著包括九個副將、八個參將、十八個遊擊、三十一個都司、三十個守備、四十個千總和兩個秀才在內的兩千五百餘人投降了皇太極,第二年被封為續順公。
後來參加了鬆錦大戰、一片石之戰,後來追擊李自成,蘄侯穀大成就死於其手,一六四六年他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一起南下湖南,打敗何騰蛟。
沈誌祥病死之後,其侄沈永忠襲爵,大西軍出滇抗清,李定國消滅了孔有德、尼堪,孫可望消滅了郝效忠,沈永忠在很多綠營兵紛紛反正的情況下,退到長沙、湘潭一帶負隅頑抗,擋住了孫可望的攻擊。
結果,清朝決定拿他給孔有德和尼堪的死背鍋,追究他丟了湘西的責任,來了個“論罪當斬”,最後總算沒殺頭,但是革去了公爵爵位,直到病死都沒恢複爵位,直到康熙年間才由其弟弟沈永興襲爵。
沈永興病死後,沈永忠的兒子沈瑞繼位,負責鎮守潮州防禦鄭家,後來潮州劉進忠反正向鄭氏投誠,把沈瑞抓到了台灣,沈瑞堅持不肯投降,被處死,他的堂侄沈熊昭襲爵,後來爵位一直傳到清末。
沈家三代人替清朝賣力賣命,在清朝還在關外的時候就主動來投,貢獻巨大,功勞苦勞一樣不少,沈瑞連命都搭上了,就這樣最後也就是個公爵,還差一點當了背鍋俠。
除了沈家之外,漢人之中官爵最高的就是五漢王了,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孫可望,這五個人沒一個有好下場。
和沈家拿命換爵位一比,韋小寶這個公爵來得實在太輕鬆了,但是反過來看,當初皇太極冊封東江叛逃來的三王一公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要作為標杆籠絡人心,因為當時他們除了投降之外也並沒有什麼實在的功勞,韋小寶的封公爵的功勞卻是實實在在的,有破神龍教、王屋山這種一般的小軍功,也有雅克薩之戰這種完全可以青史留名的大功,還有舉薦施琅、張勇等人的功勞,擒鼇拜、吳應熊的功勞,以及綏靖俄國、鎮守台灣等等功勞,所以先立功再封爵的韋小寶也並不比先封爵再立功的沈誌祥差。
再看清朝的大將軍都有誰。
奉命大將軍,阿巴泰和多爾袞都擔任過,是皇太極派他們入關劫掠時封的官職,後來太平軍逼近北京時也有個親王擔任這個官,但是比多爾袞和阿巴泰就差著十萬八千裏了。
多鐸做過定國大將軍,滅了南明。嶽托做過揚武大將軍,也是入關劫掠時的職務。
阿濟格做過靖遠大將軍,千裏追擊李自成。
羅托做過寧南靖寇大將軍,是他指揮清軍和南明永曆政權、李定國進行最終決戰時的官職,三藩之亂時還有勒爾錦擔任這個職務。
還有陳泰,在這個職務任上打敗了劉文秀。嶽樂做過安遠平寇大將軍,這是他平定三藩時的職務,嶽樂在清初諸王中是水平比較高的,張獻忠就是死在他手裏,而且嶽樂主張停止圈地,啟用漢人官僚,通過籠絡漢人地主士紳來鞏固統治,不是單純的武將,對政治也很在行。康熙打葛爾丹時,讓弟弟常寧當過安北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