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讓我一個人承擔壓力?”顧秉謙還是沒有明白,“是不是覺得老夫好擺布?豈有此理。”
“有壓力,也有好處啊,這是實實在在為大明做了貢獻!而且,這事做成了,我是始作俑者,但我不用擔負罵名,能得到許多好處,我日後一定投桃報李,扶持首輔大人的兩個兒子登上正二品以上高位!保住首輔一家世代榮華。”韋寶大言不慚的道。
顧秉謙被韋寶說的心中一動。
顧秉謙的身體不好,致仕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了,而且顧秉謙早就想致仕,看出來魏忠賢對他不滿,覺得他沒有能力。
而且撈了一大筆,也過了當首輔的癮頭的顧秉謙,也想全身而退了。
顧秉謙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沒有給兩個兒子鋪路,韋寶算是抓住了顧秉謙的軟肋。
“顧台碩和顧台砥兩兄弟我都見過,都是中書舍人,若是沒有人扶持,他們二人日後能到知府的位置,已經是極限。”韋寶笑道。
顧秉謙沒有說話,但內心讚同韋寶的說法,兩個兒子的確比較平庸,又不是正規科考出身,能到知府的位置,自己還得設法出力。
“那我還是不肯!這太冒險了。”顧秉謙堅決反對。
“我就不明白了,和我一起上奏,就不冒險了?顧大人堂堂首輔大人,隻是提出一項為大明開源節流,籌措幾百萬兩銀子的法子,旁人頂多反對,還能為此事問罪於首輔大人嗎?”韋寶道:“隻要你上奏把客光先為海防總督衙門總督,客巴巴一定感恩。客光先是客巴巴的弟弟,侯國興是客巴巴的兒子。兩個人都在錦衣衛,其實是重疊的,她一定想讓其中一人上外麵攬權。侯國興年紀太輕,不可能出任總督,客光先則有一點希望。我再上奏本,請讓顧台碩與顧台砥出任海防總督衙門參政,兩個人便是順理成章的升遷,未來不管是在海防總督衙門,還是外放,至少是三品大員。將來有機會,我一定力保他們入京為官,別說正二品,就是從一品,正一品,也不難說沒有機會。我與顧大人的交情,兩位兄長便算是我的人了。”
顧秉謙緩過神來了,馬上道:“我那兩個犬子雖然年紀比韋爵爺大一些,但他們怎麼敢妄稱是爵爺的兄長?我與爵爺今後便兄弟相稱,他們便是爵爺的侄兒。”
韋寶嗬嗬一笑,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
客巴巴在入宮之前是有丈夫的,並且還生了一個兒子,便是侯國興。
李成楝是百戶,侯國興一上來便是千戶。
同時升遷的還有客光先和魏忠賢的一大堆子侄兄弟。
為什麼這些人一上來都先到錦衣衛鍍金,一方麵因為錦衣衛權勢顯赫,是皇帝的親軍,皇帝可以直接任命,比較方便。另一方麵因為,從錦衣衛調到別的部門也比較方便。
顧秉謙聽韋寶分析的這麼細致,若有所思。
至於顧秉謙讓兩個比韋寶大很多的兒子給韋寶當侄子。
這種事,顧秉謙還真做得出來。
顧秉謙,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的進士。
翰林出身,學識過人,無恥也過人,無恥到魏忠賢沒找他,他就自己上門去了。
當時顧秉謙的職務是禮部尚書,都七十一了,按說幹幾年就該退休,但顧秉謙偏偏人老心不老,想更進一步,大臣又瞧不上他,索性投了太監。
顧秉謙改變門庭倒也無所謂,最無恥的地方在於,他幹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顧秉謙為了升官,顧秉謙先生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帶著兒子登門拜訪魏忠賢,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希望認您做父親,但又怕您覺得我年紀大,不願意,索性讓我的兒子給您做孫子吧!”
顧秉謙,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魏忠賢,隆慶二年,1568年出生。顧秉謙比魏忠賢大十八歲。
認一個比自己小那麼多的人當爹,無恥,無語到了極點。
所以現在顧秉謙做出讓兩個兒子認韋寶當叔叔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張維賢之所以讓韋寶找顧秉謙以顧秉謙的名義上奏本,也是看破了顧秉謙這一點,知道顧秉謙畏懼韋寶的權勢,肯定會答應的,加上韋寶的口才,不可能說不動顧秉謙。
果然,顧秉謙最終讓步了,當魏廣微、黃立極和馮銓三人的麵,還真的寫了拜帖,讓兩個兒子認韋寶當叔叔。
韋寶笑著答應了。
韋寶不怕搞外人到海防總督衙門去。
因為海防總督衙門各個位置的官職已經定好了。
隻要不將他踢出海防總督衙門,管你是誰當海防總督衙門的總督,都別想換人。
人事方麵,外人別想動,至於具體辦事,別人更沒有能力揷手。
就算開放了通商口岸,將所有大明水師都合並在一起,想搞到銀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況如果一次性拿出七八百萬兩銀子,這本身就很是個事情。
需要以海防總督衙門旗下的海防錢莊牽頭,向民間籌款。
除了韋寶,誰有這個能力湊集七百萬兩紋銀,相當於大明大半年的賦稅銀子啊。
不知道是性格原因,還是心理扭曲,韋寶就是喜歡看悲劇。
以前在現代讀曆史的時候,也總是去翻閱王朝的沒落,居然能夠對那種大廈將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而令韋寶驚異的是,無論哪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瀉千裏,總是給人中興的希望,又讓這希望付諸東流。
以前韋寶看《明史》,就深有其感。
滿族人在遼東的崛起,與其說注定了明朝的滅亡,不如說是給了一些英雄於用武之地。
不光是那些清朝的開國元勳,也包括明朝的某些將領。
後金在每戰皆贏士氣高漲之時,大明朝廷百官喪膽正欲退回山海關,而將遼東拱手與人。
而韋爵爺甘冒矢石,北上遼東考察防務,並且敢於肩挑獨力抵禦後金進攻的重任。
要知道在此之前,多少名將覆滅與八旗勁旅之手,以致身敗名裂,而他僅僅是個剛剛考上科舉的文弱書生。
曆史偏偏給了韋爵爺揚名立萬的機會,也給了大明王朝一個延續氣數的機會。
對麵那個身經百戰鮮有敗績的清太祖恐怕最後都不敢相信也不甘相信,擊敗他的就是這麼一個後輩小子。
有時候韋寶自己也不相信這低矮的城頭最終抵禦住了八旗軍的如潮進攻。
可曆史就是曆史,韋寶時時刻刻都能感覺當時戰爭的慘烈。
也可以從將士們的傳說裏尋找到血的記憶。
韋寶不敢想的是最終代替明朝統治中國的會是在他麵前無法前進一步的滿洲人所建立起來的清王朝。
站在大明這個時代的京城古城邊上,韋爵爺看著即將升起來的朝陽。
韋爵爺會覺得他所保衛的明朝也如這朝陽。
一定不會,因為他和他所效忠的朝廷一樣,都是曆史演繹出的一幕悲劇。
韋爵爺其實對於大明最終走向什麼地方,是不是像原本的曆史那樣到點就完蛋,其實是無所謂的。
隻要自己發展的夠好,大明完了,可以建立一個新興的漢人政權嘛。
隻是韋寶擔心曆史不可逆這一條,就目前來看,他穿越重生之後,所有的曆史大事件,沒有一樣是改變了的。
即便韋寶試圖改變,依然無法改變。
就比如楊漣和左光鬥的死。
可是他卻從建奴手裏硬生生的搶來了一個諾大的遼南。
並且拿穩了韋家莊。
並且名正言順的建立了一個海防總督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