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三 收入與支出(2 / 2)

“海上利潤最豐厚者,不過玻璃、絲綢、茶葉、瓷器、布匹。

這絲綢茶葉瓷器三樣,都有巨頭盤旋,我等摻合進去撈些湯喝,沒什麼滋味。

至於玻璃與布匹,乃是皇家壟斷,便是兄弟也不好貿然插手啊。”

胡越搖了搖頭,隨即話音一轉,道:“不過嘛,官家有意退出布帛市場,或許我等可以進入了。”

“布帛,特別是棉布出口賺錢甚多,官家能夠放手?”劉彥宗不怎麼相信。

皇帝也是需要錢的,還是大把的錢財,特別是朝廷收入與皇帝收入分家以後。

“洪武三年的收入,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總計一億六千二百一十一萬餘貫。”

“謔~”

大堂內響起一陣驚呼。

在這裏的,都是富貴人物,眼界見識都不差,然而還是被這個數字驚訝到了。

一億六千萬貫,什麼概念?

無法想象。

“若某家有如此多財產,便把這薫然樓給包了,諸位常駐於此,免費吃喝。”

“哎呀,兄弟,莫不如把李師師包了,讓大家免費快活?”

“這個不行,某家要把李師師贖身了帶回去!”

台上,讀報的任憑聽眾們嬉笑,也不催促。

來這裏的大多是識字,自己也能看報紙,他們之所以來此,不過是為了與其他人相互談論。

笑談一陣,眾人終於歇聲,讀報人繼續。

“全國有戶四千二百萬餘,丁口九千萬餘,土地八億八千萬畝……”

“胡兄,這數據準確麼?”劉彥宗悄聲問道。

胡越乜了他一眼,懶得回答。

除了兵部改革,六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數戶部增加的人最多。

收稅的稅監下沉到鄉鎮,春秋農稅時直接到田間地頭核算糧食。

統計戶籍人口的,那真的是一個鄉鎮一個鄉鎮數過去的。

動用了一萬多人,曆時三年,方才得到了這麼一個相對準確的數據。

在這次大規模清查中,全國隱沒的土地與戶口全部浮出水麵來。

當然,戶口之所以曝光,與稅收改變也有極大的關係。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按照財產多少征稅,徹底廢除與丁口相關的稅收。

也就是說,百姓交稅多少,全看自己賺了多少,與家裏有幾口人再無半點關係。

這也是洪武二年的收入才一億四千多萬的原因之一。

“今年農稅,總計收入三千五百餘萬貫石……”

農稅,平均上是十稅三,這是根據產量計算的,因此各地浮動很大。

至於繳納現金還是實物,也是百姓自願,官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幹涉,更不得用手段迫使百姓做出選擇。

除了農稅,鹽也是收入大頭。

隨著曬鹽法全麵推廣,鹽價直線下降,趙桓登基前,鹽價四五十文一斤,此時不過十一二文一斤。

看似鹽價跳水了,全國鹽收入卻直線上升。

現今,各地鹽場出鹽價七點五文一斤,軍民購買後可隨意販賣,並無阻礙。

此時百姓可不會說少鹽少油才是健康的生活,都恨不得把鹽當飯吃。

算起來,全國每人平均每年要吃掉三斤鹽,加上畜牧、工業等用鹽,朝廷賣鹽收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