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七年二月,大理國鄯闡府城,城主府內。
歌聲飄揚,舞姿曼妙,眾多高氏以及黨羽同聚一堂,遙祝高氏家主,大理國宰相,鄯闡侯高泰運六十一大壽。
說來大理段氏,可有很多故事的。
唐朝天寶戰爭中,南詔國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做了宰相,傳六世至段思平。
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當時,南詔已經搖搖欲墜,國內政權更迭,時局動蕩,殺戮不斷,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南詔尊聖二年,楊幹貞建大義寧國,改元興聖,其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幹貞下令追殺段思平。
段思平因得通報,提前潛逃活命。
興聖元年,楊詔篡位,段思平趁機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起兵造反。
楊氏立國不久,人心未附,又內部生亂,不能阻擋段思平。
於是,段氏一路平推至大理,最終楊詔兵敗自殺,楊幹貞知道兵敗消息後棄城而逃,為段思平軍所擒,大義寧國滅亡。
隨後,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
立國後,段思平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恢複經濟,深得大理國百姓愛戴,段氏皇權日益穩定。
當段思聰當皇帝時,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成為朝政大權的實際控製者,之後,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貞諸朝均以高氏為相,高氏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政治集團。
宋太祖開寶三年,趙匡胤南征,因大理國地勢險要,又鑒於唐朝的失敗,其便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國得以保全。
子孫不肖,段氏也不能幸免。
皇帝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荒淫無度,大失人望,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段思廉繼位,高氏以擁立之功,一舉淩駕於諸姓之上。
曾經立國的楊氏勢衰卻不甘心,遂鋌而走險,公開叛亂,段思廉無力平亂,請嶽侯高智升出兵滅之。
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不得不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
後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
期間,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猶存,再度發動政變,段廉義被殺,楊氏立國。
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
自此,高氏徹底把持朝政,段氏淪為高氏傀儡。
哲宗紹聖元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
因段氏深得人心,高氏統治不穩,兩年後高升泰病死前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淳為大理皇帝。
然大理國柄仍然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後段正淳出家為僧,禪位其子段譽。
為穩固皇權,削弱高氏,段譽選擇向宋朝稱臣,並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到宋朝表演。
因此,段譽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穩定了段氏皇權。
趙桓登基後,段譽的使節不斷,表現的極其孝順。
然而,高氏仍然勢大難製,段譽不得不以高泰明弟高泰運為相國。
特別是在鄯闡府,百姓隻知高國主而不知段皇帝,實屬平常。
另外,段譽還冊封高泰明子高明量為威楚侯,高明清為統矢侯,加上無數黨羽遍布各地,高氏真是一手遮天。
因此,家主生日,當然要普天慶賀。
隻可惜,正主高泰運不在鄯闡府,而是在國都。
作為掌控朝政的國相,高泰運可謂日理萬機,每天忙的腳不沾地,當然不可能遠離中樞。
所以,大理城中堪比皇宮的高府,也是人聲鼎沸,舞樂不絕。
“天使至!”
一聲呼喝,上下立刻為之一靜。
片刻後,有人叫道:“想來是國主為侯爺賀壽來了。”
“定然如此!”
“隻是不知有何賀禮奉上。”
聽著下麵熙熙攘攘的聲音,高泰運撫須而笑,示意宣詔官進來。
高氏就是這麼吊,除非段譽親至,區區一個宣詔官,如何能讓高泰運起身恭迎。
隻是看到待宣詔使進來,眾人或眼露凶光,或麵露不滿,顯得極不友好。
來人乃是當今段譽的寵臣,宋人燕青。
當初,燕青到達大理國,到處宣揚“臣強主弱,國之大患,當除權臣,尊皇權,以塑正統!”
若非知曉燕青乃是曾經的梁山好漢,宋帝也是知曉其名聲的,高氏早派人把他大卸八塊了。
然而,人燕青就是依仗兄弟多,背景深,靠山硬,便大肆抨擊高氏,為段氏抱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