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合居的村莊,被秦鈞命名為“龍村”。
以後發展起來,就是“龍城”了!
把龍村的內政基本搞定,秦鈞就開始在周邊地區進行大力探索,同時組織村民完成各種物資的生產。
他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原來虎姓部落的石鹽。
那些灰色石鹽是原始人在捕獵時,發現許多動物會在某個山壁舔舐那裏的石頭,於是自己也過去舔了舔發現是鹹的,再把石頭采回來研磨成粉就是灰鹽了。
秦鈞讓冰帶著去看了一下,那個山壁位於一處岩石內凹處,平時不受雨淋所以才能長期保持在地表,否則這種易溶的石頭早就被水消蝕光了。
這樣一個然的露鹽礦,簡直就是上對原始人的賜予!
秦鈞當即帶著人,用石斧挖出了一批灰鹽礦,用羊皮包裹著帶回龍村。
取出一部分灰鹽礦敲碎磨細,放入有清水的陶罐溶解直到飽和。
另一個陶罐下麵挖個洞,一層層鋪上洗幹淨的砂岩石塊、沙子、木炭、瓦片,把鹽礦溶液倒進去完成過濾,可以多過濾幾遍直到清澈。
接著就是開始煮了,因為是要把水分蒸發掉,所以選用敞口開闊的陶盆。
水裝進去之後,先用木棍比一下水位,用石刀劃出一個刻度。
鹵水先大火煮開再轉火慢煮,等煮到還剩差不多三分之二水的時候,把陶盆從爐子上拿開讓水漸漸平靜下來,可以看到水下已經有白色晶體析出,這些晶體應該就是食鹽氯化鈉了。
把陶盆裏的水倒進另一個盆,底下的食鹽收集起來嚐一嚐……
嗯,很純的鹹味!
剩下的鹵水繼續煮,然後隔一段時間就拿下來倒過盆,把析出的晶體嚐一嚐。
到後麵析出來的東西有苦味,它們就不是氯化鈉而是氯化鎂之類的物質,對人體有害不能用來當調料。
煮鹽的原理就在於此:鹵水中包含各種不同的溶質,隨著水分蒸發這些溶質不是一起析出,而是有一個先後順序“排隊”出來,氯化鈉會率先析出大部分,然後其他的物質才跟著析出結晶。
具體的情況當然複雜得多,不過大體就是這麼個思路。
把鹵水裝回到最開始的陶盆裏,還是用原來那根木棍測量水位,在略往上一點的位置再劃一個刻度。
下次再煮鹽,就不需要一次次品嚐了。
把水加到上麵那一個刻度,煮到下麵的刻度立刻停火冷卻,得到的結晶物質就是高純度的食鹽。
如果有豆子,最後的鹵水可以用來點豆腐,現在就隻能是倒入河裏丟棄。
秦鈞完成第一次試驗,接下來就可以交給族人去完成。
敲碎研磨、飽和溶解、過濾、熬煮……
幾個步驟都非常簡單,唯一有技術含量的“煮”部分,因為有秦鈞製作的刻度木棍,對原始人來也沒有任何難度。
他們用了三四的時間,才把帶回來的鹽礦全部消耗完。
最終得到的產品,是整整一大罐雪白的鹽。
對這種“魔法”一般的神奇變化,整個龍村的原始人都充滿了好奇,除了奴隸們不敢四處亂走,所有夏族人沒事都跑來圍觀煮鹽。
偶爾秦鈞讓他們嚐一點,這些人就在那裏“嘻嘻嘻”地笑。
煮過提純的食鹽,比原來的灰鹽要健康一些,但下在肉湯裏口感其實差不了多少。
不過這鹽賣相好啊!
對原始人來,秦鈞就像在秋變出了“雪”,而且這些雪還是鹹的一樣。
拿這些鹽出去交換,絕對能得到其他部落的歡迎!
除了煮鹽之外,秦鈞接下來還搞出了陶車、馬鞍……和最重要的,醫藥!
他經常會到外麵去轉一轉,看看周邊這片地區有什麼可用的資源。
為了防止“硬核騎馬”把蛋硌壞,影響將來刷孩子的大計,秦鈞用羊皮內部填充茅草做成了馬鞍,這樣再騎馬就舒服多了。
當然馬鐙他還是憋著,沒有提前幾千年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