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鈞從野外收集到的藥材,有榆樹皮、柳樹枝、車前草、錦葵、菊花、蒲公英等。
這個時代根本沒有醫藥的概念,秦鈞拿著柳樹枝煮個水能治頭痛,在原始人看來就是無比神奇的事情。
感冒發燒?
剛開始當然是“多喝溫開水”,後來則改為車前草切碎泡水喝!
傷口發炎?
錦葵葉花榨汁,內服外敷!
腹瀉?
榆樹皮泡水喝!
高血壓?
菊花泡水喝……等等,原始人哪來的高血壓啊?
……
簡單的頭昏腦熱,秦鈞處理一下基本都能康複。
至於更複雜的病症,當然還是聽由命了!
時間匆匆而過,轉眼大雪紛飛的冬季降臨,哪怕有馬秦鈞也無法繼續出去探索,隻能是窩在村子裏刷孩子。
第二年春來臨,秦鈞才又可以出去浪。
這一,他騎著馬在外麵兜了一圈,幸運地在野外發現了幾株薺菜。
薺菜是一種營養豐富,還能作為藥材使用的野菜。
用薺菜去根搗碎,以開水浸泡得到的汁液可以用於處理皮疹、潰瘍、傷口,食用有明目中和、健胃消食之功效。
就算單純作為食物,薺菜的味道也很不錯。
《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秦鈞在河邊一個高地上,用竹籬茅草蓋了一個“苗圃”。
田圃裏翻除掉野草石頭,用河泥和樹林裏的腐殖質混合鋪了一層,上麵栽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東西。這次找來的薺菜也被秦鈞種了上去,打算等它們開花結籽數量多起來,再擴散到野外使其自然生長。
回到村子裏麵,族人和奴隸們都在勞作。
秦鈞來到一個室內的陶器“作坊”,裏麵有兩個野人奴隸正在製作土坯,使用的正是秦鈞發明設計的陶輪。
黏土製成的圓盤燒成陶器,在河邊用砂岩進一步打磨平整。
陶輪安裝在木軸上,木軸底部削尖立在石頭上減少摩擦力,再做一個支架就可以轉動起來。
不過陶輪的動力問題,卻費了秦鈞不少心思。
什麼“皮繩傳動”、“齒輪傳動”、“奴隸躺在地上用手搖動”都嚐試過,但是效果始終不如人意。
比如用皮繩作為傳動,由於皮繩需要繃直才能傳遞摩擦力,如果動力來自側麵那木軸就會得到一個側力。這個時代又沒有軸承,木軸與支架之間隻能是鬆散連接,被皮繩側著一拉就轉不動了!
如果改成皮繩兩側拉直,繞過支架再合並形成閉環,則是結構過於複雜能量損耗太大。
至於陶器齒輪?嗬嗬,不提也罷!
最後的辦法是在木軸下方做個架子,裝一個用黏土加幹草做成晾幹的“大泥盤”。
使用的時候轉動厚重的泥盤,在慣性的作用下間歇輸出動力。
有了能轉動起來的陶輪,製作陶器就簡便了許多。
柔軟的黏土放在陶輪上旋轉,可以快速製作出圓形的器皿,質量比盤泥條做出來的那些要好得多。
這期間隨著工匠的手藝提升,他們出產的陶器開始跟食鹽一樣“暢銷”。
除了原來的龍、虎、豹三個部落,周邊地區還有十一個夏族部落和兩個野人部落,秦鈞非常積極地推動與他們的交流。
在推銷食鹽和新式陶器的同時,他還向那些部落征集資源。
一棵罕見的植物,可以換一個新式陶罐。
奇怪的石頭也可以拿來換,但要知道是從哪裏撿來的。
秦鈞還向他們特別指出,如果能找到“籽多又大”的野草,可以換十個新式陶罐,或者整整一罐食鹽!
這個懸賞令,對本村的族人同樣適用,隻是獎勵的方式略有區別。
秦鈞就是要盡可能發動人力,讓他們幫自己搜尋發現周圍的資源,這樣總比他一個人要高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