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意相投惺惺相惜 初涉世險象環生 二(1 / 2)

如此過了一個多月。

這一,澓中翁正在講課,忽聽見一陣敲門聲,在旁邊正聽得入神的張望之趕忙前去應門。

“在下掖庭令張賀,前來拜訪澓老先生,麻煩兄弟通報一聲。”張望之打開門,隻見一位身著官服的中年男子正對著自己話,旁邊還站著一位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

“尊駕請稍等片刻。”張望之答應了,便轉身進去通報。

澓中翁聞聽未央宮中的掖庭令來訪,也不知道是何等事情,隻得暫時停下講課,到客廳中迎候。

張望之領著二人到客廳中坐下,奉上香茶。

“不知掖庭令尊台今日光臨寒舍有何賜教?”澓中翁待客人飲過茶後,好奇地問道。

“澓老先生客氣了,久聞京中澓老先生學問深厚,在下此次拜訪,主要是為友人公子前來拜師做個介紹人,”張賀一邊表明來意,一邊拉過站在身旁的少年,“玉亭,快過來拜見東海大儒澓老先生。”

和張賀一同前來的少年忙上前施禮道:“弟子劉玉亭,拜見先生。”

“免禮,免禮,”澓中翁看著彎身施禮的劉玉亭,心中暗想,此少年長得倒是一表人才,隻是不知道是不是塊讀書的料,便問道,“玉亭,你以前是否讀過《詩經》?,可否擇其中一篇背誦與我聽聽?”

那少年聽了澓中翁這話倒也大方,了句“學生獻醜了,請老師指教”,咳嗽了兩聲,然後便聲音朗朗,背出一段詩文: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澓中翁一邊捋著花白的胡須,一邊點頭,待劉玉亭背誦完畢,道:“好,這篇《木瓜》朗讀得聲情並茂,正應此情此景。看來平時你沒少花功夫在讀書上,玉亭,以後你便安心在此處隨我深研學問吧。”

“多謝先生誇獎,日後還望先生費心。”劉玉亭知道澓中翁肯收下自己,不禁大喜。

“哈哈,沒想到今這事如此順利,玉亭你以後要好好向澓老先生請教,”張賀也是十分高興,從懷中取出一個布袋,“這是玉亭的學資,還請澓老先生收下,如果不夠我再想辦法。”

澓中翁連忙擺手,道:“尊台差矣,我收下玉亭為弟子,完全是因為他剛才朗讀的詩文深得我心。對於有賦喜讀書的少年,我是從來不收學資的。”著,便伸手拉過張望之,繼續道:“我年老體衰,望之是我一個多月前請來照顧我日常起居的弟子。他家中貧苦,但是資聰敏,我不僅讓他在這裏旁聽我講課,還要付給他照顧我的工錢,使他能夠幫助家人的生活。這一個多月下來,我是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他了。”

澓中翁剛完,便哈哈大笑,拍著自己的腦門接著道:“看我都糊塗了,還沒給你們介紹,這位是張望之,這位是我今新收的弟子劉玉亭,你們兩位以後在學業上還要多多切磋,互相探討。”

“劉君,有禮了”,“張君,有禮了,”,兩位少年微笑相對一揖,心中都在暗自讚歎,好一個俊俏的翩翩少年。

兩人雖然是彼此間第一次見麵,但卻有種不出的熟悉,好像神交已久的兩位故友。

張望之和劉玉亭兩人論起脾氣、性格和對書經的悟性,相差無多,且都是正值束發年華的英俊少年,澓中翁的眾多弟子中就數他二人資最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有時就某段詩文和澓中翁在一起討論切磋,兩人竟能抒發己意,使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也感覺到受益匪淺。

澓中翁倍感欣慰,感覺晚年的這兩個弟子最稱自己的心意,遂把平生所學悉數傳授給二人。

兩位少年有時就《詩經》中的詩句私下裏探討,往往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彼此間漸漸相互欽佩起了對方的才氣,隨著相處時間一長,兩人竟成了知心朋友。

除了在澓中翁家中經常一起討論切磋學問外,兩人有了時間便偶爾一起外出在市井之中聊閑逛。

在外麵的街市上,免不了要喝茶並吃些茶點,劉玉亭知道張望之家中貧苦,每次都是搶在他前頭付帳。

張望之雖然有了些收入,但是畢竟微薄,而且大部分都貼補了家用,自己隻在身上留些零用,自然不夠花銷,所以無奈之下隻得任由劉玉亭大方請客,隻是在心裏暗自感激對方不使他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