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如何,終歸隻是他自己的事情。科考仍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第三場考試,是三場考試中,在士子們看來最為簡單的一場。除了題量有些大之外,其他的倒也沒什麼。
一共三題,皆是策論。
第一題,試牛刀,問的文教之事。儒家出身的士子們,自然在這一方麵很是擅長,每一個應考的士子都能寫下洋洋灑灑上千言。
第二題,安國全軍之道。題目就這麼六個字,出這個題目的是蔡邕。在出題目的時候,董明原本定下來的題目是“商君至,而秦國強,橫掃荒,一統,何也?”
打算借著科考,給變法定個性。隻不過蔡邕卻有不同的意見,倒不是商鞅變法不好,隻是蔡邕覺得商鞅最後的結局不太好。兩人又商量了一番之後,蔡邕提出了這個題目。理由也很簡單,眼下的大漢朝內憂外患,不久的將來必將會有大規模的戰爭來緩和釋放國內的矛盾。這個時候提一下,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對此,董明表示高度的認同。因此也就同意定下這麼一個題目了。再者來,安國全軍是孫子的思想,這玩意不會對董明推行新學造成太大的阻礙。畢竟兵家是最不可能成為一個社會主流思想的學派。
最後一題,董明出的題目,題目很直接:“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齊桓公任用管仲而稱霸,燕王噲任用子之而導致燕國大亂,一樣的方法而結果不同,為什麼呢?
題目雖然是用來考士子的,但其實就是董明在表達自己的政治思想。通過科考,讓士子們自己去思考,變法強國到底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領導者。
董明的目的也不藏著掖著,就這麼正大光明的擺出來,反而讓很多保守派有些無從下手。再一個就是,哪怕是最為反對董明的那些人,也沒有深刻的意識的科考的巨大威力。在他們看來,科考不過是一個新型的選拔官員的方式罷了。
威脅是有的,但是沒有這麼大威脅。因此,董明在科考這件事上雖然遇到了阻礙,但是阻礙並不是太大。相較於這些人的能量來,眼下董明還不值得他們全力施為。
一個破落戶罷了,哪怕攀上了董家的高枝兒,仍然沒有被很多人放在心上。哪怕是你董明照耀千古,青史留名也沒用。這下最終還是不是咱們世家了算?
第三場考試結束,所有士子都離開了校場。劉宏下令,封鎖校場,數百名閱卷的官員住了進來。他們要在董明、蔡邕、孔融三人的帶領下,七之內改完所有的試卷,並且還要給出名次。前三百名榜上有名,餘者來年再戰。這三百名,隻有三分之一是靠自己實力考出來的。剩下二百名,世家占了一百名,劉宏占了一百名。好在劉宏這一百個名額,他一個都沒用,直接給了董明。
董明自然也不會搞什麼暗箱操作,除了答應世家的名額之外,其他的全靠本事。
緊張的閱卷工作,沒什麼好的。洛陽,考完的士子們在睡了一覺之後,第二醒來忽然覺得空落落的。
連續做了三的試卷,猛然間沒事情做了,整個人都有些懵。不管是住店還是借住在親戚朋友家裏的士子們,在起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才意識到科考已經結束了。
空落落的感覺退散之後,沒有一點輕鬆感,反而覺得更有壓力了。
考得如何?能不能通過?成了壓在每一個士子心頭的千斤巨石。
白玉京,麋芳和甄堯兩個人難得的沒有請客,兩人包下了第一樓,坐在對頂層笑談著。
“某家不如甄兄,且包下著第一樓,為甄兄賀。”麋芳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那點墨水,也就是走個過場罷了。
“子方兄,以這一次科考的難度,子方兄其實是可以考過的。”甄堯是個認真的人,一字一頓的道:“數千士子,真正能考過的是哪些人,想必子方兄也是心中有數。科考的難度不在於精深,而在於廣博!而這廣博,對於大多數士子來,太不公平了。”
麋芳臉上沒了笑容,然後道:“是也。某家的確對通過科考有些期待。”
甄堯的,其實是對的。還是那句話,世家大族表麵上看,是掌握了財富和權力,封鎖了上升渠道。但是到最根本的,其實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教育資源。下層民眾,哪有機會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又有幾人能夠得到相對來全麵的教育資源呢?
科考有失公允嗎?董明覺得沒有,他要的不是識字之人,而是有足夠知識支撐自己施政的人。出身世家大族也好,寒門士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董明唯才是舉。在才學麵前,一視同仁,這就是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