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帝王之道(1 / 2)

朱元璋率先翻開了郭翀的卷子,郭翀以吏治為切入點,通篇上下都在講述如何維持災後吏治的穩定,如何最高效地調動官員士兵進行賑災,條理清晰,言之有據,更重要的是郭翀文筆華麗,用詞優美,反倒像是一個江南士子。

“郭翀這篇文章立意高遠,文采俱佳,這郭翀不失為國家棟梁之才啊。”朱元璋對郭翀的文章表達了充分的肯定。

李善長喜笑顏開,看來自己的眼光不算差啊。

倒是宋濂有些提心吊膽,剛才被自己貶低的一無是處的文章,在皇帝那裏成了上等文章。倘若自己這篇盛讚有加的文章,再被皇上批為下等文章,那豈不是要惹怒了陛下。

吳伯宗的文章是以災後穩定人心為主旨,全篇提出了上中下三策,雖然取自於四書五經,但卻能結合到實際中去,比那些高大空的文不知高了幾個檔次,看來吳伯宗對經義的理解確實遠超常人。

“吳伯宗這篇文章也是上等的佳作啊。”此話一出,宋濂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一連看了兩篇上等佳作,朱元璋心裏有些開心,但與此同時又很納悶,憑什麼好文章都是宋濂和李善長發現的,自己看到的文章為什麼都是些一文不值的廢品。

直到次日快到晌午的時候,朱元璋才把全部的三百份答卷看完,並在心底裏對此次殿試的貢士們有了個大致的排名。

朱元璋拿過一張白紙,在上麵寫下了十個名字,其中前三位依次是張順,吳伯宗,郭翀。、

沉思了一會兒,朱元璋又把郭翀和吳伯宗的位置相互換了一下。

朱標還是第一次見父皇如此的猶疑不決呢。不一會兒,朱元璋又做了調整,這次把郭翀放在了首位,吳伯宗次之,張順位居第三位。

朱元璋將白紙遞給了宋濂和李善長,“這十位士子是朕擬定的這次殿試的前十名,其他的士子,朕也寫了個大致的名次,你們整合一下,回報給朕。”

“至於這十位士子,傳旨,要他們下午寅時來宮中,朕要親自問他們一些策問,再決定最終的位次。”

朱元璋果然精力旺盛啊,不僅要親自閱卷,還要麵試考生。

宋濂和李善長領著卷子去了,大殿之內隻剩下了朱元璋父子和一幹太監。

忙完了這選材的頭等大事,朱元璋心情愉悅,但是朱標卻貌似有些心事。

“標兒,可有什麼心事。”朱元璋關切地問道。

朱元璋對朱標那可是出奇的好,別的皇子別有心事,就算摔著捧著,隻要沒什麼大礙,朱元璋都不會去問的。

朱標趕緊搖搖頭,微笑道:“兒臣沒有什麼心事。”

知子莫若父啊,朱標那點心思怎麼能夠逃得過朱元璋的眼睛,“是因為張順的事情吧,你是不理解父皇為何將張順由狀元變成探花吧。”

“是,兒臣是有些不理解。”被父皇破,朱標隻好承認。

朱元璋讓朱標坐在自己的身旁,就像平常人家的父子一樣,這在皇家可並不是很常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