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村民們擀氈(2 / 2)

擀氈是兩個人以上的集體勞動,擀氈時哼唱單調的曲子是用來統一動作、調動情緒的,也用來計算擀的次數的。以數字為詞,曲調短、熱烈紅火,其實也是氈匠們互相鼓勁出力的。

以擀一條寬四尺,長六尺的大氈為例,要用十二斤毛、一斤麵粉、三兩香油,需要三個人經過六個時的彈、鋪、洗等幾個環節才能完工。倘若在某一環節上你偷了工,擀出的氈的質量定然是要下降的。一塊氈擀得好,除了寧夏灘羊毛質地優良外,更主要的還是氈匠的手藝精湛。

氈種類很多,按羊毛的種類分,有春毛氈、沙毛氈、綿毛氈等;按規格分,有四六氈、五七氈、單人氈和回族兄弟作禮拜用的拜氈等數十個品種;按花色分,有白氈、花氈、紅氈、瓦青氈等。何氈匠樣樣做得精致。

因為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勤學苦練,在擀氈這一行業,何兆元聲名遠播,擀出的氈名頭很響,以柔軟、舒適、勻稱、潔淨、美觀大方、經久耐用。擀氈四十多年間,經這些農村人的手擀製的毛氈近萬條。村子山腳下許多農戶家中炕上還鋪著他們擀的毛氈,有的都四十多年了,依然光滑、結實如初。他還有絕活,在氈裏加入麵粉和清油的方法就是他發明的,這樣用山羊毛擀出來的氈可以“站立”起來。“擀氈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後一道道。”最後一道工序揉弄氈邊最為講究。因為參差不齊的氈邊不能用剪刀裁齊,隻能靠手工揉弄。

沒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手藝的人,是做不出筆直帶棱的氈邊的。而何兆元擀出的氈棱角分明,刀割剪裁一般。

在大集體年代,因為擀氈手藝超群,允許他專門擀氈掙工分頂口糧。

“那時擀氈很吃香,活計多,忙起來常常是通宵達旦,一最多能擀三條氈。一月下來,掙七十多元錢,向生產隊交六十元錢,個人還能落下十多元。”在談及那段歲月時,何氈匠的表情自豪而驕傲,因為,那時幹部工資一個月也就十多塊錢。

在擀氈人的家裏,有一長七尺的木質彈毛大弓,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這張大弓原是中寧縣老氈匠黃光林家祖傳下來的。

因為喜愛那張彈毛大弓,他花血本用六百斤大米換來的。從此,時值壯年的何兆元每肩挑大弓走街串巷,這張已經跟隨他近五十年的大弓,由於擀出來近萬條氈,弓麵已經凹進去一寸多深的坑。如今,這張大弓已經成了何兆元家的傳家之寶,但凡來人,他總是要帶著去看這張大弓。。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擀氈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盡管還有些人會偶爾找何氈匠去擀氈,可是,擀氈正在走向消失的邊緣。四十多年來,何兆元先後帶出過很多徒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徒弟都轉行做了別的行業,手藝也已半途而廢。

展貴王躍躍等人很是認真的看著師傅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