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臨洺之戰(1 / 2)

臨洺的空一片蔚藍,一隻風箏順著驟起的東北風高高的向西南飄去,風箏飛過魏博軍營上空,引起了一片騷動,田悅聞訊出營查看,見風箏愈飛愈高,不禁奇怪道:“此風箏甚是怪異,乃從何而來?”

眾人亦皆納悶,道不出個所以然來,俄而王侑大驚道:“風箏乃自臨洺城中飛出,莫非是張伾以此向馬燧傳遞情報。”

“甚麼?”田悅聞言一驚,不及多想,連忙吩咐道,“速調弓弩手,為我射落之。”令一出,魏博軍中善射者悉數聚至營前,齊朝空中放箭,箭射得雖遠,但仍是鞭長莫及,田悅隻能眼看著風箏向南飛去。

風箏斷了線,飛了不知多久,終於落到了幾十裏外的狗山上,巡察的士兵見有物墜下,忙過去查看,一校尉揀起風箏,見上麵係著一封信,立刻送入主帥帳中。

馬燧對著風箏看了看,隨即拆開書信覽之,隻見信上短短一行字寫著:

“臨洺危急,速來相救,三日不至,城必破矣。張伾敬上。”

馬燧看畢,知臨洺情況危急,立即命人請來李晟、李抱真共商對策。抱真得知信中內容,深為焦慮,力主即刻進兵,李晟亦表示同意,馬燧遂擊鼓聚將,商議進兵。

眾將會齊,馬燧言道:“諸軍已休整數日,眾將士皆是精神抖擻,而賊兵連日攻城早已疲憊不堪,此時正是解救臨洺之良機,故吾決定即刻拔營,全軍北進,決戰田悅。”

眾將躍躍欲試,史萬頃叫道:“末將等早已急不可耐,總算是要進兵了,便請馬公下令罷。”馬燧遂作戰鬥部署,命全軍分兵三路,由李晟率神策軍攻魏博軍左翼,李抱真率昭義軍攻魏博軍右翼,馬燧則率河東軍攻魏博軍中軍。眾將各自領命,馬燧遂於校場集結三軍,當眾道:“此番出師,望諸公竭力一戰,待得勝之後,燧當傾盡私財,賜予諸公。”

眾將士歡欣鼓舞,鬥誌倍增。馬燧遂率大軍向臨洺進發。

官軍鼓噪東進,兵至臨洺城南五裏。田悅聞報,乃收兵列陣以迎之。雙方十餘萬人展開會戰,官軍兵力占優,諸將士浴血奮戰,交鋒後魏博軍漸難抵擋,接連敗了數陣。翌日,雙方再戰,河東軍獨抗魏博主力,神策軍、昭義軍自左右兩翼迂回包抄,漸對魏博軍形成三麵聚圍之勢,就在此時,臨洺城門突然大開,張伾親自率軍出城,由北麵夾擊魏博軍,魏博軍遂腹背受敵,將卒死傷過半,敗局已不可挽回。

當此危急時刻,許士則向田悅建言道:“官軍勢大,我軍久戰必敗,不如暫撤至洹水,請成德、淄青二道派兵相助,合三鎮之力再與馬燧決戰。”田悅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隻得乘夜色率殘軍向洹水奔去,官軍乘勝追擊,斬獲糧草物資無數,邢州、臨洺之圍遂解。

官軍大獲全勝,馬燧乃兌現承諾,盡散家財賜予三軍將士,眾人無不感念。次日明,馬燧率軍入城,臨洺將吏以張伾為首,皆於城外列隊相迎。入城之後,眾將集於一堂,馬燧見張伾及臨洺眾將皆麵色饑黃,不禁驚異,問曰:“諸公為何這般麵色?”

張伾上前回道:“馬尚書有所不知,臨洺被圍月餘,城中早已斷糧,眾將士食不果腹,故而消瘦。”

馬燧聞言心中感動,謂張伾道:“臨洺兵少將寡,糧草斷絕,而張將軍卻能堅守城池不失,真乃良將也,老夫當上表朝廷為將軍請功。”

張伾拱手道:“末將不敢居功,臨洺所以能守至今日,全賴眾將士舍身忘我、視死如歸,末將不過是盡己之責罷了。”

馬燧聞聽更是油然起敬。這時一旁的李抱真開口道:“汝無須謙讓,我聽聞汝為守住臨洺,不惜鬻女,此等忠誠之士,理當受賞,至於臨洺眾將士,朝廷亦不會虧待。”

張伾聽李抱真如此,不好再推辭,便與眾將一齊跪謝。馬燧遂令眾人歸營好生休息,隨後遣使上表,向朝廷報捷。

數日後,德宗接馬燧奏表,知田悅大敗,臨洺、邢州之圍已解,大喜不已,遂加封燧為尚書左仆射,李抱真為檢校兵部尚書,後又得知馬燧以私財賞賜將士,更欣然嘉之,乃令戶部度之調撥五萬貫錢行賞,並還馬燧私財。

河北、江淮連戰告捷,德宗心情大好,然而就在這時,一個噩耗傳來,太尉兼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病重不治,薨於宅中。

德宗聞訊哀慟不已,竟於殿內放聲大哭,左右侍者不敢勸慰,亦紛紛垂淚。此後不久,德宗乃下詔,追贈郭子儀為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並賜絹三千匹、布三千端、米麥三千石,又廢朝五日,命百官吊唁。

至是四方人士聞郭子儀喪訊,無不為之哀悼,身在河北的馬燧、李晟、李抱真等率三軍慟哭,遙祭亡靈。就連田悅也於洹水城中設壇祭拜,場麵極為隆重。祭祀完畢,悅又聽從許士則等人建議,分遣使者至恒、鄆借兵,企圖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