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自有法則,凡屬天地所生者,皆有寶隨身。
伏羲為女媧兄長,出身跟腳,自是不差。
當初紫霄宮內搶奪座位之時,但凡多一些私心,女媧坐上聖人蒲團,便要多生變數。
之所以說多生變數,而非改變結果。
緣故在於定數,也源於各自修持之道。
女媧修造化,故而有成就生命之能。
伏羲之道在帝皇二字,在治理之道。
強行坐蒲團,原本修行之道,必然崩潰。
所謂身死道消,也非完全絕對。
依舊可以拿伏羲舉例。
妖皇伏羲,已然於巫妖劫中徹底消散。
真靈轉世為人族伏羲,其道依存。
故此說,與其說是身死道消,不若說道消身死,更為合適。
身死而道存,哪怕經曆磨難,終究有機會從頭再來。
若做較為完善的準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若道消而身存,身存亦是難,無一絲希望可言。
話至此處,說的倒是有點兒遠。
核心所言,卻是一個問題。
論跟腳,論出身,伏羲皆夠格被稱呼為一聲大能。
如此跟腳,伏羲自有寶伴生。
一張琴,便是伏羲伴生之寶,其名曰之伏羲琴。
此寶有多能,聲樂入其魂。
以伏羲的身份,修為,遍及洪荒,有幸曾聆聽琴聲者,也不過雙手之數。
悠悠琴聲入耳,深然沉醉,驅散了離別,不舍。
眾人族深然沉睡,呼吸自然,其態安詳如嬰孩。
為人族,做的已然夠多。
到此刻,依舊為眾人族思量。
琴聲悠悠,洗練神魂,伐體洗髓,修行更多便利。
於眾人族滿是不舍神情中,九龍橫空拉車架,直入九天之上。
火雲洞,原是紅雲道場。
天意變化下,此刻為人皇道場。
伏羲完成使命,於火雲洞自在超然。
帶領人族生存,前行的重擔,伏羲親自挑選的繼任者,烈山氏,將繼續承擔。
烈山氏繼任後,秉承伏羲,秉承人族誌願,查人族生存之苦,耗費心血。
伏羲領悟並傳授人族結網之術,經過實驗發展,再增捕獸網。
飽腹,雖談不上再是大難題,卻也不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結網捕魚,較之過去,的確方便許多。
卻要受季節困擾,寒冬來臨,河麵結冰,漁網自是難發揮作用。
且魚蝦存在難以長久儲存的缺點。
認識到這個問題,烈山氏感覺當為人族,再尋更為合適的飽腹之物。
心有此念,事卻難為。
若是簡單,人族先輩必然已經察覺。
事雖難為,也不氣餒。
烈山氏相信,偌大天地,必然有比魚蝦,六畜,更為適合人族的飽腹之物。
心懷此念,烈山氏將人族諸多事情,交托給諸位長老,步行出了人族所處,安然之地。
立身於無盡蒼茫曠野,多少存著幾絲茫然。
瞧了瞧頭頂散發著光芒,照亮了天地的大日。
烈山氏決定照著大日方位前行。
過平原,經溪流,爬越大山。
人族居所安穩,乃是因為先輩努力,不顧自身,浴血奮戰。
人族部落之外,依舊是萬族歡樂的殿堂。
多有爭端,極為不善。
麵對一群猛虎的包圍,烈山氏麵不改色,揮拳擊打。
力道沉重,身形靈動。
雖受限於體力,自有意念支撐。
不能倒下,絕對不能倒下。
一旦倒下,便再也起不來,喪身於猛獸之口了。
“能被伏羲選中,帶領人族繼續前行,果然有點兒意思。”
一青年道人腳踩流雲,低頭俯瞰。
見烈山氏表現,頗為滿意點頭。
隨手一拍,陰陽之力化作磨盤,自然運轉。
不過初接觸,那群猛獸便盡數崩化。
其中不乏妖力在身者,若不問諸事,悄然修行。
未嚐不可有一番成就。
如今於陰陽磨盤下,盡都化成了飛灰。
心念所動,便是緣,亦是劫。
手掌伸開,一枚丹藥浮現,送入烈山氏口中。
雖非出自聖人手筆,也是實打實的聖人傳承。
一枚丹藥入腹,烈山氏很快便清醒了過來。
茫然四顧,唯見青年道人。
知曉自是這青年道人救了自己,誠心誠意表達謝意。
“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