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量合格鋼材的出廠李旭終於有足夠的鋼材製造更多蒸汽機了。
原本的活塞問題也被攻克,那就是在鐵質活塞上開槽,用較軟的熟鐵做活塞環。活塞運動時,跟缸套互磨,直到合適,這個過程就叫磨合。
活塞環因為較缸套軟,所以磨損得多,用一段時間就要把活塞拆出來檢查,活塞環若是磨損過指標就要更換。活塞上一般開三至五道槽,每道槽配一道環。雖然還是要需要大量人力加工但是李旭終於擁有高質量,可以安裝在機械上的蒸汽機了。
現在蒸汽機技術合格,蒸汽拖拉機終於不是一個麵子工程,月產十輛的蒸汽拖拉機,節省了大量農村人口。大量外地移民開始經過培訓轉入工廠工作。同時合格的蒸汽機開始被逐漸大量的使用,自公元1641年冬季李旭的勢力開始向蒸汽時代進。
不僅是鋼鐵方麵的突破,有一位化學畢業的學生王安給了李旭一個大力。王安在化學組中主管硝酸。但是作為原料一直匱乏,王安冒著巨臭來的積硝廠。通過幾個月的發展,硝化細菌的培養已經差不多了。
硝石來自於動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而領地中蛋白質是稀缺物,李旭不可能用肉來當做原料。一王安發現一個糞堆中的硝石產量一直很多。
他開始調查,發現這個糞堆來自江邊漁民的,這些漁民將魚內髒清理出來丟進糞坑。於是王安現了積硝的良好原料,漁民們不要的水生動物下腳料。通過實驗,王安終於實驗成功硝田積硝法,就是將大量的魚內髒用蒸汽機磨成漿和糞便草木灰均勻的撒在一塊地中。
李旭全程參與了他的硝田實驗,憑借著基因能力,以及積硝工人對硝化細菌習性的一絲研究經驗開始布置場地。其中經過了幾次失敗,其中一次就是積硝到很少的程度就停止了,無論采取什麼措施都不行,硝化細菌似乎消失了,後來通過石蕊地衣中檢測的ph試紙中現硝田的酸性太高了。
於是噴灑微量堿液中和才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技術基本成熟了,一畝地中在最熱的月份中最少可以月產7公斤硝酸鹽。副作用就是,現在長江的那幫漁民開始不分大魚魚蝦一起撈光。反正吃不了可以醃製,剩下不能吃爛魚蝦的賣給積硝廠。
有了硝酸鹽,化學組開始瘋狂起來,大號的鉛製反應皿開始投入使用,大量從淮安一個礦洞中開采的黃鐵礦被煆燒生成的硫的氧化物製造出濃硫酸。在濃硫酸和硝酸鹽在鉛製反應皿中通過在外部的溫水加熱產生出氣體通過冷凝管生成硝酸。
有了硝酸,一批批苦味酸被生產出來,轉變成李旭軍隊的戰鬥力,和礦石的生產力。
硝酸是製作現代火藥的重要原料,對於李旭領地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隨著領地的擴大,工業的發展,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雁紅山的鐵礦消耗殆盡。
本來,雁紅山就是一個不大的山,高不過百米,長寬也就是幾百米,根本禁不住人民會工業的巨大消耗。
所以,尋找新的鐵礦,迫在眉睫。
李旭把目光放到了馬鞍山。
在後世,馬鞍山就是聞名華夏的著名鐵礦,不論是產鐵數量、鐵礦石儲量還是鐵礦石的質量,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馬鞍山就是安徽境內,離淮安府不遠,就是二百多裏路,如果拿下馬鞍山,再配合淮安府的高儲量煤礦,李旭就真正擁有了解放全國的資源。
李旭召開了人民會中央理事會第三次全會,提出接下來的行動目標,向西進軍,拿下馬鞍山,然後沿江東進,拿下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