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要讓江水飛上山(1 / 2)

老農說,自己在這山區耕作幾十年了,農田灌溉問題也思考了幾十年。辛獻彎下身子,以討教的態度問道:“思考了幾十年,想出法子了沒有?”老農說:“辛書記呀,不瞞你說,我想來想去,不建個大型水利工程,幹旱問題沒法改變,農田灌溉也永遠無法滿足啊。”

辛獻站了起來,挺直身子:“老哥,你所說的,跟我所想的,對上了啊!”

離開老農的時候,辛獻心裏既沉重,又意外。沉重的是他通過實地了解,這大片山區的農田灌溉問題,不管依靠自然條件,還是依靠“關照”,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意外的是,想不到自己所想的,與老農所想的,是如此地一致,在群眾裏也有“知音”,老農所說的“大型水利工程”,在他心裏產生強烈共鳴。

三人行,向著大亢村,一路走去。辛獻與琴父談著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事。琴音低聲地哼著歌兒。

辛獻說,原先想著在這附近建設一座水庫,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琴父說,曆任縣委領導來調研,也想過建水庫的事,但你看這裏全是小溪流,小型水庫也沒少建,還是無法滿足用水呀。你再看周圍山地高亢,山體疏鬆,大型水庫根本建不起來。

辛獻緊皺眉頭,苦苦地想著辦法。

琴音提醒,何不讓河水從豐水處飛上山來呢?

琴父說,在領導麵前甭胡言亂語。辛獻說,這想法挺新鮮,說說看。

琴音說,在這六七十年代裏,人們不是對渡槽情有獨鍾麼?這個時代的人,整整一代人的鮮明記憶,不就是橫亙田野的渡槽麼?

辛獻反應很快,渡槽?你是想讓渡槽引水上山?

難道不行麼?紅旗渠不是解決了千百萬農民的燃眉之急麼?渡槽不是成為農業生產的神話了麼?

辛獻陷入沉思。畢竟,決策者和老百姓是不同的,老百姓可以隨隨便便提出一個方案,可行不可行是另外一回事。而決策者,可是肩負國家財政、民力、風險、後果等等一係列問題的人啊,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不可隨便輕率行事。

琴音見辛獻不置可否的樣子,繼續說道,這是一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時代。在六十年代同樣是物質匱乏的年月,勤勞勇敢的的人民,苦戰十個春秋,沒有大型機器設備,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不是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一千五百公裏的紅旗渠麼?

辛獻說道,我當然知道了,紅旗渠幹渠全長七十多公裏,為了建造它,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頭,架設一百五十多座渡槽,開鑿二百一十多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一萬二千四百多座,挖砌土石達二千二百二十多萬立方米。周總理生前曾自豪地說,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紅旗渠。

別人能創造世界水利奇跡,我們也要建設一座自己的水利長廊,建設綿延起伏的“水長城”。辛獻的心中,慢慢地,一個醞釀很久的宏偉目標和計劃,也是與當地農民息息相關的,那就是解決千百萬山區貧困農民的農田灌溉問題的初步方案,開始有了輪廓。

想到這裏,辛獻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琴音、琴父走在辛獻身旁,明顯地感受到辛書記的微妙變化,笑嗬嗬地跟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