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建設大型渡槽的決策(1 / 2)

辛獻到小山村、大亢村等地調研結束後,跟琴父、琴音握別。戴著那頂草帽,獨自一人,一邊想著建設渡槽的事,一邊走路,想著,走著,不知不覺便回到縣城。

縣裏本來是有一部小汽車的,但動用小汽車會引人關注,興師動眾,也會產生費用。辛獻便想了辦法,獨自一個人“微服私訪”前來調研,不但可以節省費用,而且還能聽到最底層的真實想法和意見。

辛獻的這次調研,琴音、老農,還有琴父,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人不就是自己的老師麼?辛獻覺得自己的苦心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辛獻回到縣城,將了解的情況和自己的打算,通過電話向地高官鍾貴作了彙報。

辛獻簡單地介紹了縣內幾個公社農田灌溉水源不足的曆史:“這些地方雖然地處幾座大山之間,大約有麵積達上百平方公裏的盆地,有發源或流經周圍的大小十幾條河流,但由於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設施少而簡陋,曆史上便是個典型的苦旱地區,旱澇災害頻繁。”

“解放後不是在當地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麼?”鍾貴問道。

“解放後,當地大辦水利,先後建成了一批引水工程,也修築了一批山塘水庫,但隨著農業的發展,這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和水庫已經不能滿足當地的灌溉需要了。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的幹旱問題,必須修建一座滿足農業灌溉的水利設施。”辛獻說。

“經過認真的調研和考證,我認為再建水庫的可能性,以及發揮的作用、效果都是極其有限的。我打算像紅旗渠那樣,建設一條十多公裏的渡槽,引水上山。”辛獻補充說。

“引水上山?”鍾貴怔了怔,又從電話那頭,用堅定的語氣說道:“隻要是為人民服務的、可行的事情,你就堅定地去做吧。”

停頓了一下,鍾貴補充說,“至於費用,目前……”

還沒等鍾貴說完,辛獻搶話說道:“目前誰都沒有什麼錢,我們自己想辦法。”

鍾貴聽了辛獻的調研彙報後,批示地委各部門都要密切支持和配合臨江縣的水利和渡槽建設,從人力、物力上盡量滿足要求。然後苦笑著自言自語道,老弟呀,能幫的忙,我可幫了,接下來可就看你的了。

辛獻則立即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開會,並立即與相關公社會合,力爭盡快製定方案。在集雨麵積和當地年降雨量都不足,遠遠無法達到蓄水要求,更無法滿足灌溉需要的情況下,建設一條大型渡槽,把大江的江水引上山來。這是一個大膽的構想,需要集思廣益收集意見。

幾天後,相關部門都完成了會合並作了調查研究。辛獻讓秘書通知大家集中開會。很快,在辛獻的辦公室,各單位負責人都到齊了,大家圍在一個大茶盤子前,認真聽取各單位、各公社彙報。

還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幹旱是實情,但真正要建設渡槽,大家心裏都沒底。

辛獻聽了大家的發言後,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把當地之前原有的幾個小水庫擴建為一個中型水庫,然後建設一條長約十八公裏的渡槽,將大江滔滔不絕的江水引到幹旱的高亢山區。”

各單位的負責人聽完辛獻的打算,同樣是麵麵相覷。

辛獻打破沉默:“怎麼啦?都不說話?”

有人首先說話:“這得花多少錢呀?這麼大的工程,憑我們縣的財力,一時都不知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