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感天動地的引水壯舉(1 / 2)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在臨江縣的山區裏,一條延綿十八公裏的宏大施工現場,日日夜夜地展現在人們麵前:

縣高官辛獻,縣委機關各部門負責人,相關公社書記等等,還有負責設計的於安,幾乎全縣的精英分子,加上萬餘名衣衫簡樸的農民,有時頂著烈日,有時淋著大雨,漫山遍野忙碌的身影。

他們在密林裏開辟空地,架設高橋,整修道路,測量工程……

白天,他們肩挑人扛,向工地運送材料,運送工具;他們鋼釺鐵錘、人力推車,完全靠著手工勞動,一磚、一沙、一鋤頭地架設天橋,建築渡槽。

夜裏,工地周圍的山崖、石洞、席棚,昏暗的燈光搖曳著他們疲憊的身影。

不是戰場,勝似戰場,多少個日日夜夜,餐風宿露,披星戴月,戰天鬥地。

自從民工集合那一天開始,也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辛獻都沒有回過家,工地就是家;也沒有回過辦公室,工地就是辦公室。他每天都早早地來到工地,每一天,他都要看看這一批批和他一樣沒回過家的人。

同樣沒有回過家的,還有於安,琴父,老農,好幾千人。

在琴家,琴母、琴哥、琴妹、琴奶奶都經常往工地跑,來回一趟要好幾公裏的山路,但他們常常在這條山路上穿梭往來,送衣,送飯,送茶,送水。

琴音也很久沒有回過家裏了,她向辛獻提出建議,在工地設立廣播站,現場采訪,現場播報。辛獻當場就批了這建議,在工地的一側高地,建立起一個簡易的工棚,架設一個喇叭。

琴音覺得還是缺少了什麼,便私自找來一塊木板,用紅色水書寫了牌匾“戰地廣播”。牌匾高高地懸掛在簡易工棚的頂尖,許多人經過的時候都豎起拇指:“這戰地二字,太形象了。”

琴音每天都奔走在工地的各個角落,青春靚女,活力無限。農民們遠遠望見她的身影,便會說道,“我們的琴知音來了。”琴音也毫不客氣,有一次聽見辛力情無意中說出“戰地琴知音”幾個字,便真的自詡“戰地琴知音”。

這一天,琴音來到一個隧道施工現場,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痩子。她清楚地記得,報名那天,這名痩子帶了一包煙草,不時地到一邊抽煙,是個地地道道的老煙民。

痩子幹活顯然已經很累了,見“戰地琴知音”來了,便扶著大鐵錘觀望。

“你好。”琴音主動走過去,向痩子打招呼。

痩子看著他,高聳的顴骨之下,嘴巴裂了一下,表示笑。

“那包煙草早該抽完了吧?要麼下次我給你帶一包過來。”琴音問道。

“還沒呢,用不上了。”痩子幹脆利落地回答。

琴音好奇,而周圍幾名工友卻爭著過來介紹痩子一百多天沒有抽煙的奮鬥史,說這是先進事跡,讓琴音廣播一下。

琴音從工友七嘴八舌的介紹中,采訪了痩子的先進事跡。原來,這痩子農民在來工地之前從來沒有和炸藥打過交道,來工地後主動承擔了安裝雷管的任務,他在山上草寮裏和炸藥一起連續住了一百多天,炸藥附近要禁絕煙火,他這原先一天也不能不抽煙的老煙民,就這樣一百多天沒有抽煙。

辛獻聽了琴音的廣播,專程趕去看望痩子。辛獻心疼地望著痩子:“工程完工後,我送你上好煙草,咱們盡情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