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趕集(1 / 2)

琴音從李非家趕回公社廣播站,剛要進門,突然傳來“姐姐”的叫聲。原來是妹妹琴美來了,這位從來也不曾私自來找過姐姐的“不速之客”的出現,著實把琴音嚇了一跳。農村人很少出門,尤其是妹妹這種人,更少出門,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找到廣播站來,琴音還以為家裏出什麼事讓妹妹起來通知呢。問了琴美,才知道她是因為受不了家裏天天吵吵鬧鬧的氣氛,跑來了。

“你怎麼知道我工作的地方?”琴音問道。琴美沒有回答,隻是用手指指了一下遠處。琴音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去,原來是林前。林前正扶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朝她姐妹倆笑。琴美說,本來是要去趕集的,路上遇見林前了,林前要送她回家,她不肯回,便被送到這裏來了。

琴音遠遠地朝林前笑了笑,然後便帶著琴美進廣播站的屋子裏了。林前騎著自行車離去。

進了屋子,琴音便向琴美問起家裏的情況。琴美憤憤不平地說:“看到媽媽擁有縫紉機後那個高興勁,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啊,為什麼奶奶、爸爸和哥哥都不喜歡家裏有縫紉機呢?”

“也許是因為家裏窮,大家都不想花錢在大件物品上吧。”琴音應道。

姐妹倆談著談著,便一起回想起媽媽和她們姐妹的一段往事:

那年,姐妹倆都還是孩子,琴母跟著村裏的人到幾公裏外的深山打柴,習慣帶上三個蕃薯,用紙盒子裝著,準備做午餐。臨行時,剛好被琴音、琴美姐妹倆撞見,兩個小孩聽說媽媽要到深山打柴,便要跟著一起去,媽媽不許,姐妹倆偷偷地跟著琴母。到了深山處,琴母發現了跟來的琴音、琴美倆小孩,無奈,便讓他們在山下等,自己在山上幹活打柴。

中午,琴母雖然餓了,但想到兩個跟來的小孩,便不舍得吃那三個蕃薯,向著山下喊:“你倆等著,我送蕃薯給你們吃。”其實,山村的小孩子早就知道了大人們路遠帶少量午餐的做法。姐妹倆懂事,擔心餓著媽媽,便竊竊私語起來:“媽媽幹重活,我們倆沒幹活,還是讓媽媽吃吧,免得沒吃東西沒力氣幹活。”抬頭一看,媽媽正在摸索著下山,琴音機靈,與妹妹使了個眼色,便向著山上喊:“媽媽,別下來了,我和妹妹回去了!”然後隱藏在路邊的灌木叢中。

琴母想說路途太遠,怕迷路,別回去。話還沒說,隻見兩個小孩子往來時的路子跑去,不見了身影。便也在山上的大樹下,吃蕃薯,送泉水。山裏人能吃,女人也不例外,三個蕃薯一陣子功夫便吃了個精光。但在此時,琴母卻突然發現,原來兩個小孩都沒有走,都還在,而午餐已經被自己吃光了,不禁心疼起兩個小孩來,忍不住哭,不停地抹眼淚。

琴音和琴美姐妹遠遠望見媽媽抹眼淚,自然明白,那是媽媽是對自己的愛和擔心。琴音說:“真的很餓呀,我都餓晃蕩著了。”琴美天真地應道:“爸爸說,能忍饑挨餓才才有出息。”

傍晚回到家,母女三人都已經饑腸轆轆的。聞到琴奶奶給他們煮的稀粥香味,臉上都露出了笑意。吃飯的時候,講起白天發生的事,琴奶奶笑著說:“你們現在生活算好的了,餓一兩天也不會有事。”接著,又說起解放前抗日戰爭年代,那時,真的是到處都沒有糧食,家裏沒有,家外也沒有,到處都是饑餓,許多人將地下能挖的,路邊能采的,山上能吃的,蟲子、蚯蚓、樹皮、野草,能吃的都給吃光了,後來真是到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地步,活活餓死人是經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