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探索致富新路子(1 / 2)

說來也巧,琴家人到省城探視琴音的那幾天,南粵大地在省城召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議。山區各縣的高官都接到通知,趕到省城參加會議。地高官鍾貴,臨江縣高官辛獻也參加了那次會議。會議主席台上,高高地懸掛著一條橫幅,上麵書寫著一排大字:“改革開放是傳統山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南粵高官們通過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認為南粵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呈現出喜人勢頭,而廣大山區雖然打下了一些好的基礎,但與沿海地區相比,差距還比較大。南粵高官在講話中說:“黨中央和省委采取開發山區經濟的一係列方針政策,是山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他列舉了一個例子,說前些日子,國家領導人視察南粵大地,肯定山區各縣改革開放以來的成績,鼓勵山區繼續打好基礎,加快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國家領導人對南粵大地的鼓勵,應當及時傳遞給山區的幹部群眾。”南粵高官說道,“所以,今天山區高官的領導都來參加會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每年都將召開一次全省性的山區工作會議,專門研究山區開發和發展問題,部署山區脫貧致富。”

會議結束前,部分山區的高官作了表態發言。地高官鍾貴說:“作為山區的黨組織,我們要立足山區實際,積極主動探索山區發展和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這是山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而辛獻也作了發言,他說:“過去,我們臨江縣在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方麵做了很多工作,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但我們絕不能躺在昨日的光環下,做龜兔賽跑中自大和睡覺的兔子。目前,我們為了縮短與沿海平原地區的發展差距,仍然需要探索工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實施一係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

此後的一個月,南粵高官頻繁地到山區調研,鼓勵山區拿出更多的辦法和具體措施,進一步推進山區的開發建設。沿海平原地區的高官終於坐不住了,趁著南粵大地開會的時機,不時地向南粵高官提意見,說你們的足跡踏遍山區縣,經常到山區調研指導,該不會把我們沿海平原地區給忘記了吧?你們對山區好偏心哦。

鍾貴也緊跟著南粵高官的步調,頻繁地造訪臨江縣及各個公社。他見到辛獻的時候,要求辛獻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將改革開放政策創造性地在山區實施。他說:“正是中央和省委的改革開放政策,才使傳統的山區縣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擺脫困境、渡過難關。過去,我們在農村發展農產品基地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今我們麵臨著在山區發展的另外一個境界,就是要發展工業。在沒有工業基礎的山區發展工業,你們麵臨的考驗同樣是嚴峻的。”

小山村依靠多種經營實現溫飽的消息,仍然在省城的報刊上刊登。南粵大地實現溫飽的醒目標題讓人心潮澎湃。

然而此時,縣高官辛獻卻沒有因為小山村的一時名聲大振而高興,反而變得更加忐忑不安。辛獻想到的是,由於曆史傳統和地理條件的影響,山區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小農意識濃厚,認為農民耕田是本分,務工經商是不務正業,等等。以前發展農業還是有基礎的、可以的,如今如果要在山區農村發展工業,這可是前無古人的大事,也是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情啊!

夜已經很深了,辛獻仍然毫無睡意,他苦思冥想著……

此時,辦公室的電話響了起來。許多年了,辛獻十分清楚,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能打電話到辦公室的,十之八九是老上級鍾貴,隻有鍾貴最了解他,能夠斷定出辛獻每逢大事,必定連夜奮戰。

電話接通了,鍾貴開門見山地說道:“我就知道你還沒有睡,怎麼啦,沒有什麼具體措施嗎?”

辛獻說:“要在沒有工業基礎的山區發展工業,我得想周全一些。”

“對吧,對吧!”鍾貴說道,“你本身說的話就很傳統,什麼叫做沒有工業基礎嘛,你自己都不夠理直氣壯,又如何帶領山區群眾奔康致富呢?”

接著,鍾貴在電話裏,講述了一個故事:

某鞋廠派了兩名推銷員,一同飛往一個海島開辟市場。剛一下飛機,他們就了解到所有島民從來沒有穿鞋的習慣。一個推銷員心裏涼了半截,立即向廠裏發出電報:“這裏沒有市場,沒有需求量!”另一個推銷員卻驚喜萬分,也立即向廠裏發了電報:“這裏的人都還沒有鞋,市場前景廣闊。”結果第一個推銷員回去了,繼續著辛苦的勞碌生涯,整天為生活奔忙。而另一個推銷員駐紮海島,耐心地給島民們灌輸穿鞋比赤足要舒服的道理,最終島民們接受了,開拓了一片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