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聞輿論的力量(1 / 2)

琴音和楊豔在經濟特區有一個月的實習期,恰逢楊韻對企業進行改革,便跟著楊韻見習企業的改革。香港投資老板陳倩把在經濟特區投資興建的一家服裝廠交給楊韻管理,但又擔心楊韻年輕氣盛、工廠改革方麵操之過急,便又派了一名叫權叔的中年人來監管楊韻。

話說當年陳倩在經濟特區考察投資項目和選址的時候,楊韻的見識、膽略和改革進取精神就深深地觸動了她。那一年,經受過農村艱苦生活曆練,又剛剛大學畢業的楊韻,最熟悉的事情莫過於田間地頭的青蛙,青蛙隻有走向廣闊的田野,才不會被人輕易抓來吃掉,井底之蛙是很容易被圍困和吃掉的。這種理念,讓她洞察了人在視野麵前一定要站得高,患得患失和自我封閉隻能等待和觀望,錯失良機。這種體悟,讓她每時每刻都表現出進取、無畏與擔當的朝氣。

楊韻成為陳倩服裝廠的負責人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臨近海邊的位置建設一間廠房。楊韻向陳倩講述了臨海可以充分利用海陸空三種運輸方式、減少運輸中轉成本的想法。陳倩說:“作為港資企業,你們不必按照大陸傳統的經營模式,思想可以解放一點,膽子可以大一點,辦法可以多一點,步子可以快一點”。

但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探索和嚐試,楊韻還是不敢將步子邁得太快。有一天,楊韻專程到香港,帶了一份經濟特區工業區的地圖讓陳倩過目選址,陳倩在工業區臨海位置劃了一道線,準備買下大片的工業區地盤都給楊韻建廠。

楊韻對陳倩說:“我們隻要一塊地建廠房,在經濟特區建服裝廠、搞外貿是一場試驗,萬一出現閃失,會給整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責任十分重大。”

陳倩問道:“你的意思是,隻想要一塊小地方建個廠子,搞點試驗,探索一下改革開放未來的經濟走向?”

楊韻點了點頭。

楊韻不敢要太大的地方,於是陳倩改變了計劃,隻買下了數百平方米的土地建了廠房。這,成了楊韻一直耿耿於懷的憾事,她常常想著:都改革開放了,陳倩明明想建一間大廠的,卻因為自己的謹小慎微,而變成了小廠。楊韻常常暗暗地自責自己:“膽子太小了!”

不久,在經濟特區工業區臨海的一角,陳倩的服裝廠正式破土動工,一個代表著改革開放方向的新興服裝廠拔地而起。隨著服裝廠的興建,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推動了一個時代記憶的發展。

但是,萬事開頭難。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社會的封閉、習慣思維的頑固都意味著楊韻不可能一帆風順。

而此時,琴音、楊豔恰好到服裝廠來實習。楊韻便征求了琴音、楊豔對工廠改革的意見。其實,說是征求意見,倒不如說楊韻從琴音、楊豔那裏取得了壯膽和動力。

楊韻告訴琴音和楊豔,陳倩的服裝廠在經濟特區投產後,招收了一批工人。但工人們幹勁不高,每人每天八小時製衣三五件。一個季度下來,任務完成進展緩慢。

楊韻著急,便問琴音和楊豔:“你們大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從哪裏來?”

楊豔說道:“當然是為了學知識,不求人啦。”

琴音則輕鬆地說道:“如果有獎學金的話,大家都會努力。”

楊韻若有所思地反問:“獎學金?”見琴音、楊豔都表示同意,楊韻繼續說道,“那麼,我們也可以搞個獎勵製度,獎勵製衣任務完成得好的人,估計工人們也會更加努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