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打工者(1 / 2)

八十年代中期,農村外出務工的人逐漸增多。“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數以千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懷著賺錢的夢想,離開家鄉,背著化肥袋,來到南粵大地的省城、經濟特區等地,進入到工廠,開始了打工生活。人們稱他們為“打工者”。

琴音早在琴父琴母到大學裏探望她的時候,便已經知道哥哥琴聲到了經濟特區務工。此時此刻,琴音也盤算著,象父母探望自己一樣,去探望哥哥,順便表達對哥哥的關心。

琴音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楊韻、楊豔姐妹,姐妹倆也讚成跟琴音一起找琴聲。但是,楊韻說,如今經濟特區到處都有外來打工者,要找一個人比全天還難。琴音不免灰心起來。

琴音清楚地記得,前些年她在工業園區見到的打工者,大多數人是同一家族或同一村莊的熟人結伴而行,來到經濟特區後,便彙入茫茫打工人海之中。他們有的偎依在城牆下、工棚裏、車站旁,等待著雇主來領他們幹活。不管是掏廁所、掃馬路、收破爛,還是拉板車、擦皮鞋、裝卸貨物,他們都拚命地幹。一座新興城市裏,最髒、最苦、最累的力氣活,打工者從未退縮。正因為這種打工者的身份仍然是農民,與計劃內招收的工人有著天壤之別,勞動條件很差,所以琴音才選擇了回鄉高考。

如今,琴聲會在哪裏呢?琴音想起琴聲在渡槽工地學來的建築和安裝技術,估計他十之八九會在某處建築工地上班。琴音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楊韻和楊豔。

楊豔聽說琴音的哥哥幹的是建築的活,說了一句讓琴音憂心忡忡的話:“現在搞建築的,大多數人是缺乏安全生產設施,沒有勞保福利,生病、工傷都要自理,有的甚至在事故中死了呢。”

楊韻連忙阻止妹妹的話,說道:“他們集體參與特區的建築、公路、礦山等大生產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嶄新的城市,成為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力量。”

閑聊的時候,楊韻講述了自己剛剛來到經濟特區打工時的情景。

剛來的時候,楊韻住在工業區的鐵皮房裏,麵積跟家裏的豬圈差不多大,上下兩層住了十幾個女人。一個小木梯子上樓,梯子下麵一大片亂七八糟的鞋子。楊韻擔心梯子不穩定,不敢上下那個梯子,每次有人在下麵撐住她的腳才敢上梯子。她記得,有一天晚上,樓上熱得要命,醒來覺得有東西在身上爬,用手抓住,開燈一看,是一隻從未見過的長了好多條腳的蟑螂,嚇得尖叫起來。一人嚇醒,十幾人也跟著被尖叫聲驚醒。第二天中午去簡易的工棚打飯吃,沒有碗,用塑料袋去打飯,吃第一口飯時差點把牙磕掉一個,吐出一看咬到一粒砂子了。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曆,楊韻對外來打工者總是格外關照。楊韻感歎說:“哎,好幾年過去了,打工者的待遇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座城市每天都在變化,日新月異的,捫心自問,我可要好好對待我們服裝廠的打工者。”

聽了楊韻講的打工故事,琴音不禁更加想念起哥哥來。晚上,她常常暗自神傷起來:不知道哥哥現在在哪裏?同樣作為打工者,他的生活好麼?是不是還在為著一日三餐奔波勞碌?是不是流浪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的某一個角落?是不是在別人的萬家燈火裏做著思鄉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