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更加大膽的想法,就是引進多些經濟結義的公司,讓這些公司彼此之間形成競爭,從而達到提高人們旅遊衣食住行的質量。她以縣旅遊局的名義,向李非、林前、阿泉、琴父都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與旅遊局簽訂合作協議,誰的產品好便推出誰的產品。
這樣一來,琴桂慌張了,因為琴音的旅遊公司不但可以推出肉雞供旅客食用,而且如果他的肉雞質量不好,或者不受旅客歡迎,旅遊局還可以推出李非的魚、林前的豬紅、阿泉的塘魚、琴父的蔬菜和水果,等等,好多品種。
而李非、林前、阿泉、琴父早已經知道琴桂在旅遊局推出的旅遊項目中賺了很多錢,他們迫不及待地與旅遊局簽訂了合作協議。並且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在遊客中占有更多的份額,不斷改進質量,討好遊客。
從一開始隻有琴桂提供食品,到如今有四五家提供食品,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很快便確立了。但是,正如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在一開始便做得很完美無缺一樣。琴音建立的幾家提供旅遊食品的公司也同樣麵臨著不成熟競爭的問題。
說是讓它們競爭,但是很多情況下,要哪家或者不要哪家的食品,卻是由旅遊公司直接負責食品管理的人員說了算的。琴音很快便意識到,她自己認為的競爭,其實還遠遠不是真正的競爭,而是使遊客的食物多樣化一些而已。
琴音很快便進入了一個困境。琴桂、李非、林前、阿泉、琴父常常找她,要求各個酒店和飯館要多些用自己的產品。引進了四五家食材供應商以後,生意好的供應者收入比較好,收入差的供應商說,他們的食材為什麼能夠推出去,而我的卻不能推出去?
不久,琴桂、李非、林前、阿泉、琴父便開始攀比起來。比誰的食材推出得多,比誰賺錢更多,甚至比誰的價格更高,誰更能討好旅遊局。還有供應商與旅遊局之間也互相攀比,比遊客的評價誰更高,越攀比越多話題。這樣攀比來攀比去,變得互相扯皮起來。
琴音不得不召集琴桂、李非、林前、阿泉、琴父開協調會。
琴音開門見山地說道:“我引進你們幾家食材供應商,本來是想與你們相互促進生意,吸引更多遊客的。誰知道,現在不但沒有促進生意,大家反而把旅遊商品當作‘大鍋飯’,互相攀比起來。”
琴桂、李非、林前、阿泉、琴父紛紛發言,說本來嘛,大家提供的食材不一樣,成本不一樣,賺錢當然也不一樣。食材供應商之間有很多不可比的條件,主要問題是不能在平等條件下競爭。
琴音一邊聽取大家的發言,一邊分析其中的原因。她覺得大家發言都很有道理,比如說,各家之間投入的食材不同,生產的成本不同,利潤多少也不一樣。互相攀比的結果,遊客的食品質量沒有搞上去,而使用的費用卻膨脹起來。搞不好,剛剛開拓的旅遊景點就有可能出現未老先衰。她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找出一個避免相互攀比的辦法來,既能鼓勵做得好的食材供應商,其他各家公司也不能攀比。琴音想到的根本的措施,就是進行改革,建立起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