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年首領(1 / 2)

“你不可無緣無故殺人!”

那是一個發育尚未完全的童聲。那的叫聲源自於鳥鶚的身邊,但人們突然看到的卻是那裏一個毅然伸出的巴掌。這一亮相的姿態充滿了英雄主義挺身而出的聲勢。尖利的叫聲炸響了整個洞廳——耳感是雷霆萬鈞,聲後有嗡嗡嗡的餘音在洞廳裏回蕩。圍觀者這才發現,一直依偎在酋長身邊的那個半大的毛孩,像後來的“金剛葫蘆娃”一樣在怒目圓睜。

他就是鳥鶚的次子。

主角雖然年僅一十二歲,但儼然已長成初具規模的大人——濃鬱的眉毛,明顯的顴骨,修長的大眼,寬闊而挺拔的身架,以及一頭向後披散的烏黑長發和一雙修長有力的手臂。部落裏的人都看得出他越來越接近某個人的雄壯模式,這個人就是有巢氏族漁獵隊的執事叢滕。有傳這孩子生下來被猛虎嫉妒,所以他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腮幫上對稱地留有兩道淺黑色的爪痕,使得他平時沉默的神態更顯得深沉和剛毅。

這個哥兒們真的不隻是一個傳!

之前在距離洞穴群崖壁大約兩百米遠的山坡上,他正爬在一棵核桃樹的樹叉上采摘果實,並一個一個地丟給樹下的夥伴們。在交通閉塞和生活單調的盤古山中,他很就開始充任這個部落少年群體中的頭領。憑借著智慧,他將“閉塞”與“單調”開拓成其樂無窮的豐富多彩。於是在這盤古山的範疇內,他就像是一個頭羊,被一十幾個人一窩哄地跟著前護後擁,東奔西竄,爬樹打兔,下溝撈魚。

他就是封子。後世又叫他“寧封子”。

即:劉向在《列仙傳》中記錄的那個黃帝的“陶正”。

前麵這個人是我們華夏“陶聖”,並非我心血來潮憑空捏造,而是源自於白紙黑字指名道姓的文字依據。另一個理由就是在我們民間——封子這個人物一直就被業界當作鼻祖和“陶神”供奉,被建築廟宇、塑造聖像、設立牌位,被曆代旺盛的香火朝拜,以及在業界的重大節日裏被隆重祭祀。

話那一接下來的事情。那一鳥鶚就當眾問他:“封子,如果再加上這兩位,我們部落是不是有兩百多人?”

“是的,有兩百零一人了。”

鳥鶚:“你再當大家的麵算一算,現在儲存的獵物夠我們食用多少時間?”

寧封子轉身鑽進鳥鶚身後的支洞——他們的臥室,拿出好幾根長長的藤條,指著上麵打了許多結巴的部位,再掐著指頭換算了一下,隨後清晰地回答:“除掉漁獵隊四十八位的食量,就我們洞藏的二十六頭獸肉和三十九隻飛禽,再加上現在滿山遍野的漿果,我們整個部落人食用十三應該沒有問題。”

“一十三?一十三叢滕和漁獵隊應該捕獲回來了?”

封子:“是的,現在他們已經出去三了,按以往一般漁獵外出的規律推算,最最長久都不超過十五時間。”

酋長鳥鶚這才拿眼睛掃視一圈觀眾後,問大家:“誰,還有什麼意見沒有?如果沒有意見,就把這兩個流民帶出去好好安頓。”

長老們鬆了口氣,全場也沒有人作聲。

吼一聲就保全了一個人的性命,這也算是一個蹊蹺的現象。嘰哩喳啦的洞廳內就鴉雀無聲。那些個老實巴交的一群圍觀的祖宗,真的像猿猴那樣都乖乖地站在原地,被動地靜候著領導的決斷。甚至包括衣鬆和圪莒也都縮回了手腳,非常識相地收斂了囂張的氣焰。不知情的人當然會感到莫名其妙——不過是這麼一個乳臭未幹的屁孩,吼叫一聲就真的能輕易鎮得住場麵?

等我清楚了你就會目瞪口呆。

最主要的是封子很就懂得以“結藤”和“泥塑”記事——孩子玩著玩著就玩出來了一個結果,這腦瓜子悟性在當時就厲害得有些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