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朝會(1 / 2)

禮樂聲聲,檀香嫋嫋,晉帝國在朝會中又開始新一的運轉。

司馬炎滿臉倦容,兩隻眼皮一直在打架,隻得以手托腮,勉強支撐腦袋。西域大宛國進獻了三個金發碧眼的美人兒,她們沒有中原女子的矜持,性格狂野,花樣繁多,司馬炎很是滿意。不料才到子時,身子骨便已吃不消,隻得急詔太醫入宮,差點鬧出笑話。如果早三十年,他定要親率大軍,直搗陰山,去開墾那萬畝良田。

照例,由八公九卿所領各部彙報國中事務。尚書令衛瓘最近極為繁忙,被邊境內附的眾部族搞得焦頭爛額。

這事得細細起。武帝踐祚後,晉朝這棵大樹愈發枝繁葉茂,引得周圍各族紛紛前來納涼。這些來自五湖四海,操著不同語言,身著各式異服的人,共同懷揣報效國家的理想,聚集到晉王朝的土地上。其中較大的部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其他的部落數不勝數。

其大部分都是馬背上的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不事農桑,如何妥善安置,成了衛瓘的心病。管得鬆,易滋擾邊民,管得緊,又要生亂。五族中,以鮮卑鬧得最凶,鮮卑族有兩大姓氏,禿發氏主要活躍在秦雍涼三州,慕容氏主要生活在幽州。早些年,這兩支部族頻頻起兵,攪得帝國邊境雞飛狗跳。再後來,國家一統,終於有餘力收拾這些不安定分子,朝廷派出大量兵力,在西北和東北連續打了幾個勝仗,終於換來相對和平的局麵。

對這些部落,衛瓘是有想法的,依著他的意思,要麼徹底內遷,遷到長江以南,然後化整為零,不出三世就能教服王化;要麼一概不納,築長城拒之。可惜,司馬炎都不接受,這位主子以寬厚著稱,孫皓劉禪之流,都能坦誠相待,更何況邊境部落了,不就是討口飯吃麼,養得起。

衛瓘奏報的內容,正是西北戰事。昨日,他收到涼州刺史牽弘加急書劄,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集眾數萬叩關,部將蘇愉引軍出戰,久不能克。幾乎同樣的字句,這已是本月第三封。

“區區禿發氏,還能把捅個窟窿?牽弘何在?”司馬炎語調極高,顯是有些惱火。

“陛下息怒,牽將軍正引軍作戰,賊軍此次扣關,據報有數萬之眾,依臣愚見,其中必有其他部族牽涉,不可覷,須遣得力之人調查清白。”

“愛卿所言有理。”司馬炎環視群臣,眼光變得嚴肅而淩厲,問道,“誰願前往?”

短暫的沉默過後,平虜護軍文鴦挺身而出,“臣請去!”

文鴦在晉朝官場中是個狠角色,他與父親文欽早年效忠曹魏,與司馬氏水火不容。曹芳被廢,文欽父子和毋丘儉起兵勤王,差點兒逼得司馬師走投無路。饒是如此,文鴦還是被赦免封侯,位列朝班。不出意外,他會賦閑到老去—對軍人而言,這比戰死沙場更折磨。

他主動請命本是試探,沒成想皇帝真的應允,不但應允,還給他找了兩個副手,齊王司馬攸,太子舍人張軌。

大臣李憙和王渾力薦匈奴左賢王劉淵一同前往,甫一出口,便遭到疾風驟雨般的反對。以劉毅和孔恂言辭最為激烈,孔恂曰,蛟龍得雲雨,非複池中物。司隸校尉劉毅向來以正直著稱,動輒拿武帝和桓靈二帝作對比,弄得司馬炎好沒麵子,隻得作罷。

司馬攸和張軌則毛遂自薦,兩人都有自己的算盤。司馬攸出走,純粹是避嫌,最近關於東宮易主的謠言塵囂日上,傳得滿城風雨,諾大的洛陽城,都快沒他的容身之所。張軌出自隴西張家,年紀尚輕,少時好文,弱冠後轉而從武,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夢想有一能仗劍涯。鮮卑叛亂,正好在他的桑梓地。這給了他施展抱負的絕佳良機。